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的教材观(第一稿完整版

(2008-06-13 13:18:51)
标签:

历史研究

实证研究

陶行知

研究方法

教育

杂谈

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的教材观

zmx

摘  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陶行知对教材有着精辟论述和亲身实践,其教材观主要包括三个思想观点:“用”教材,教材是一种“工具”,教材是拿来“用”的;教材要“以生活为中心”;好教材具有三种“力量”,即引导人去“操作”、“思考”、“创新”的力量。

关键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材观

1 引言

20世纪初,陶行知在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和教育现实出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扬弃并借鉴了西方现代进步主义教育的合理因素,创造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教学领域内教学任务、教与学、师生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许多问题。陶行知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2]“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3]

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导下,陶行知对教材有着精辟论述和亲身实践,他还专门写了《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来阐明其观点。本文旨在对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的教材观进行梳理,希望能为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材建设提供借鉴。

2 三个重要思想观点

2.1 “用”教材

在“教学做合一”下,教材是一种“工具”,教材是拿来“用”的。这是陶行知对教材的态度的基本观点。可见,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对教材的定位十分明确。

在晓庄师范学校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时期,陶行知对于“教学做合一”下的读书态度已经很明确了。朱端琰先生曾向陶行知提出问题:“晓庄因实行教学做合一不就忽略了看书吗?”陶行知回答,“晓庄看书的时间是有规定的;所看的书也是有指定的。但比别的学校自由得多。我们对于书籍有一条方针: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我们反对为读书而读书。”陶行知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也清楚地表达了他对读书的态度,“我们为了避免堕入伪知识阶级的诡计起见,主张用书不主张读书”。

陶行知认为“用书必有目的”,“我们对于一本书的见面问,是:你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为读书而读书,为讲书而讲书,为听书而听书,为看书而看书,再不应该夺取我们宝贵的光阴。”[4]

对于教科书,陶行知的观点十分明确,“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做什么事用什么书。”[5] “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6]“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要用的数目之大,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来做中心的教科书,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不用书,或用书而用的不够,用得不当,都非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所允许的。” [7]陶行知反对死读书,也劝人不要做书呆子,认为“书是一种工具,只能用,不可读”。[8]

陶行知主张“用”教材的观点,与当时中国的教科书“以文字为中心”且“以文字当教育,以文字之外别无教育”的状况,可谓形成鲜明的对比。

陶行知曾指出[9]:从光绪年间到 30年代(20 世纪),中国的教科书在枝节上虽有些进步,但在根本上是一点儿变化也没有,还是以文字做中心;中国教科书是认字的书,读文的书罢了;中国教科书虽然以文字做中心,但是所用的文字还不是第一流的文字;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只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的主要问题在于把文字当教育,而文字之外别无教育。

可见,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强调教材是一种“工具”,主张“用”教材的思想观点,在当时不愧是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2.2 “以生活为中心”

“以生活为中心”是陶行知对教材的总的要求。

陶行知指出,当时中国的教科书“不教你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不教你试验,不教你创造”[10],“只能把你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11]。陶行知认为,“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的主要问题在于把文字当教育,而文字之外别无教育。以文字做中心之教科书,实便于先生讲解,学生静听。于是讲书、听书、读书便等于正式教育而占领了几乎全部之时间。它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12]陶行知认为,中国的教科书是“死的、假的、静止的”,“是创造、建设、生产的最大障碍物”。

“教学做有一个公共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13]。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下,陶行知提出了对教材的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14]。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陶行知对教材提出“以生活为中心”的要求,其最大目的是为了坚持以“实际生活”为“教学做”的中心。

陶行知还声明,“以生活为中心”的教科书是“不拘泥于文字之改变”的。他对此的解释是:“倘使真的拿生活为中心使文字退到工具的地位,从死、假的、静的、读的,一变而为活的、真的、动的、用的,那末就称它为教科书,我也不反对;倘使名字改为生活用书或教学做指导,还是一文字为中心,便利先生讲解,学生静听,而不引人去做,我也不能赞成。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名实相符,那就格外的好了。”[15]

2.3 好教材具有三种“力量”

陶行知认为教材编得对不对,好不好,有三条评价标准[16],即(1)“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17];(2)“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18];(3)“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19]。这三条标准不仅是评价教材的标准,而且也是选书的标准[20]

这三条评价标准分别对应了一种引导人的“力量”,这三种力量归结起来就是要引导人去“操作”、“思考”、“创新”的三种力量。

教材要有引导人去“操作”的力量。教学做合一”强调“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21],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22]。评价教材好坏的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与“做”密切相关的。这一条也符合“用”教材的基本观点。如果教材符合第一条标准,具有引导人去“操作”的力量,那么“用”这样的教材,就有助于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材要有引导人去“思考”的力量。对于“做”的定义是“在劳力上劳心”[23],对此陶行知做了解释,“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是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24]。陶行知指出,“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使得着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做得最好。” [25]“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26]“教学做合一”要求人用脑去思考,这就要求所用的教材要有引导人去“思考”的力量。

教材要有引导人去“创新”的力量。将第三条评价教材的标准对应的力量归结为“创新”,还不能准确地完整地表达陶行知先生的意思。其实,陶行知提出的第三条评价标准,至少还包括了三层含义,即“创造”、“探索”、“试验”。将这一标准归结为“创新”,原因是陶行知提出的这一标准强调了“新价值”, “创新”的含义与 “产生新价值”要表达的意思最为一致。

3 总结

综上所述,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下的教材观主要包括三个思想观点:第一,“用”教材,教材是一种“工具”,教材是拿来“用”的;第二,教材要“以生活为中心”;第三,好教材具有三种“力量”,即引导人去“操作”、“思考”、“创新”的力量。

以上的三个教材观,综合了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对教材的态度、要求、评价标准等。这些教材观,不仅在当时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而且对当前的教学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 童富勇,胡国枢. 陶行知传[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

 





[1]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5

[2]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5

[3]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31

[4]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4

[5]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4

[6]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4

[7]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02

[8]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19

[9]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4-295

[10]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5

[11]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5

[12]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7

[13]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26

[14]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8

[15]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8

[16]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02

[17]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02

[18]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02

[19]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02

[20]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38

[21]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5

[22]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31

[23]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31

[24]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26

[25]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24

[26] 江苏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 陶行知文集[M]. 江苏:苏人民出版社,1981:2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