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史张鹏翮康熙治河 |
分类: 历史随笔 |
文/李晓巧
首发《扬子晚报》李晓巧专栏“枕江谈古”之“两江总督”系列
被一些历史学家和古装剧推崇为睿智英明的康熙皇帝,文治武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一笔,这样的君主,自然所见甚高,不会随意可否,但他对一位大臣有过这样的论定:张鹏翮可以托付后事!
张鹏翮何许人也?四川遂宁人,进士出身,被誉为有清268年间四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官员,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任两江总督。
张鹏翮早期履历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随同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佟国纲等同沙俄勘定边界进行谈判,签订了康熙年间乃至于有清一代重要对外条约之一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在这次任务中张鹏翮的表现很不错,回来后立即升迁为大理寺少卿,第二年又擢拔为浙江巡抚。
在担任两江总督之前,张鹏翮就为两江地区百姓做过一件脍炙人口的大好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月,他任左都御史,看到江苏巡抚宋犖打给朝廷的报告中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淮扬一带发生大水灾,半年多时间,盐城、山阳、高邮、泰州、兴化、宝应六个州县的水涝还没有排除干净,“百姓栖止堤上,以鱼虾、野菜为食”,到了第二年春夏之交,淮扬一带又进入了雨季,田里积水更多,庄稼没办法播种,宋巡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汇报朝廷说,我“现委道员查勘”。——张鹏翮一看就很有意见,立即上疏:淮扬一带百姓因为去年水灾严重,至今还没有解除水患,生活困苦,淮扬本地官仓的粮食去年用于赈灾,所剩不多,现在来看今年秋收也是没有指望了,然而“该抚并未声明作何拯救”!他请求朝廷命令江苏地方长官,“或拨邻郡仓谷,或捐官役俸工,买米赈济”(《清史列传》)。总之一句话,不能坐看民困,见死不救!康熙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两江地区的政府机构包括漕运总督、江宁织造等,会同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一起筹措粮食赈灾,使得当年淮扬地区没有因灾出现大规模饿死人情形。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张鹏翮在当了不到5个月的刑部尚书后,就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康熙帝应该是考虑过张鹏翮任过江南学政,以及为两江地区百姓做过实事的因素在内。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天,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张鹏翮办理接驾事宜周到妥帖,康熙帝让其一路扈从到京城,对他极其称赏,“赐朝服、鞍马、弓矢”。接着,康熙帝又派他同刑部尚书傅拉塔到陕西审理督抚互参案件,往返两次,终于查清案情,秉公执法,经过这次历练考验,康熙帝跟身边大臣夸赞张鹏翮“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随后,康熙帝让张鹏翮担任了河道总督。
为什么要让一位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担任河道总督呢?据康熙帝自己说:“朕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所谓的“三藩之乱”自康熙十二年至康熙二十年,历时8年,也就是说康熙二十年后,康熙帝最牵挂的三件大事,还剩下两件。而且这两件事情也是有主次先后的。“河务不得其人,必误漕运。”——康熙皇帝的这句话很有深意和分量,仔细揣摩后,您就会明白:漕运是重点,但是河务做不好,就会贻误漕运大事,影响京城的稳定安危,所以,河务是关键!清代所常谈的河务,特指黄河、淮河以及运河工程。运河的功能,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眼里,其运输功能远远高于灌溉功能,大家都明白这是政治任务。
所以,把关乎漕运顺畅与否的河务“重担”交给最信任的大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康熙皇帝看中了张鹏翮。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张鹏翮调任河道总督,虽是平调,实为重用。张鹏翮有没有让康熙皇帝失望呢?我们下期再谈。
(——end,谢谢阅读!)
敬启:原创公众号作者李晓巧,文史新著《历史是个圈》出版,定价38元,欢迎订购!联系方式:QQ1695095932,li_stone@126.com
《历史是个圈》一书遴选了文史作家李晓巧近年来的60余篇文史作品,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所选文章特点是:将古代中国一些历史制度、历史惯例、官场作派与历史故事有机糅合,题材新颖,用生动的笔触陈述出来,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
作者多年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在两百多家报纸杂志发表文史作品,诸多文章被省级、国家级报刊、新媒体转载,或编选入集。近年来的文史专栏有“国学专栏”“中国古代经济手账”“枕江谈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