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神童——应《风流一代》2015年12期约撰

(2015-12-23 13:41:37)
标签:

教育

神童

分类: 杂文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神童——应《风流一代》2015年12期约撰

卷首
开心活着,就已经改变了世界/董继兵
悦视
看图说话
环球速览
读者来信
仿佛嗅到来自南京的风/汪志
甘汁园.男生女生对对碰
要不要变成恋人想要的样子/苏平生、常乾坤
文岚在线
学会欣赏爱人的差异性/文岚(专栏,江苏FM997《今晚我是你的DJ》主持人)
悦思
酷评
心药医治不了农村心病/岳乾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神童/李晓巧 
“啃爱族”错在谁/凤在江湖
专题
2015我的生活意见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郑儒凤
通向开阔和自由之所在/刺猬永动机
飘然走过这一年/刘熠韬
悦人
人物
王湛:创意开花,人人可做“歌唱家”/淡然
百度大学
大三女生一部《孤村》轰动全国/徐加凤
职场
不选好的,只选对的/张茸
公益
袁纳纳,为袖珍人搭一个温暖的家/苏河丰
悦文
情感
水晶鞋不过是灰姑娘的公主梦/风满袖
深情的都克制,薄情的都放肆/王小毛
随笔
誓约/简宽
修和换/许陆
行脚如歌/周水欣
爱,彼此明白就够了/马亚伟
给生活一道光/王月
冬将军/付秀宏
诗歌
冬天,灵气的时光/叶志勇
那朵云/邓舜
露天大排档/元传青
让我再忧伤一次/李季
山村初冬/吴辰
专栏
二胎养老,你得先做靠谱青年/吴聪灵
中国女人为何老得快/叶倾城
我感谢他又向我借了300元/罗西
不管不顾地热爱生活/韩浩月
拥挤和疏远/莫小米
读书
最好的缘/张文
音乐
抱歉,我欣赏不来尧十三/李小建
电影
《剩者为王》:爱情中的理想和现实/祝冬安
悦玩
至in生活
当足球遇上泡泡/白玉成
美食
三毛笔下的爱玉冰/丁婷婷
行走
胡志明市,穿越一个城市的表情/忆江南
趣物
漫画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神童”

/李晓巧

          近来,一个6岁起就在妈妈的引导下写诗,刚步入小学四年级的9岁男孩铁头手写的诗被拍成照片,走红了网络,于是男孩铁头被称为“最小诗人”。对于孩子的系列萌诗,有人质疑,有人指斥,有人赞叹……坊间热议不断,莫衷一是。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科举考试就有“神童科”,为国家选拔天资聪颖的儿童,赴考者称应“神童试”,选拔出很多智商颇高、能诵会写的儿童授予“神童”称号。众所周知,在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却并非“神童”们,即便位列宰相者,恕我寡陋,好像也不曾见到有“神童”。

倒是北宋王安石写过一篇有关“神童”的名作,流传千古。“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宰相文学家王安石文中讲述的这个“神童”是当时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家境贫穷,从来没碰过书本文具,更不用说受教育,但是5岁那年,他突然就写出了让老秀才们都叹服的诗,从而名闻乡里,被视为“神童”,名气越来越大,连朝廷高官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后来他的父亲却不让他继续学习,而是把他当作赚钱工具到处“表演”,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其实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所以王安石给文章起名为《伤仲永》,是势利颟顸的家人以及世俗社会生生“伤”害了这个“天才”。

中国是一个常常爆出“神童”的国度。远的“陈芝麻”无需多翻,近的比如前些年的什么什么大学的少年班之类,将一些高智商的少年“神童”集中在一起培养,但据近年来媒体报道,这些“神童”并未达到当年的什么什么预期。当然,笔者认为这与“神童”个人无关,“神童”们首先是需要呵护培养教育的儿童,其次才是他们幸运地拥有了高于一般孩子的智商,但是他们并没有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天然义务。即便“大未必佳”,仿佛也不能一棒子打到“神童”们的头上。

1岁开始认字,6岁写诗,9岁已出诗集,至今已写诗近300首的小铁牛,按照国人的传统思维,应属“神童”了。神童的智商与才华都是很高的,于家于国于个人都是好事。但是,年仅9岁就出诗集,想向大众传递什么讯息呢?诗的质量到底又如何?……这些都难免遭到社会舆论的检视。

网络上走红的铁牛的诗中,有些字眼词句成为近日坊间的谈资,“小贱猫”用以比拟自己的妈妈,欲望、爱情……一个9岁的孩子对这些能有创见,且成诗篇,除了他的“天资”外,我想实在还有周边氛围的“伟力”。这一点,或许也值得家庭与社会反思。

但是,因其为“文学创作”,至于“天才”写什么,那是“天才”的自由,只要没有妨碍社会妨碍他人,无论过度喝彩还是肆意拍砖,都难避瓜田李下之嫌。而对于网络诗中出现几个稍稍跳跃的字眼,就大呼小叫,这更近乎吴牛喘月,大可不必。笔者认为,网络围观者应葆有一颗真爱之心对待一个有才华的“花骨朵儿”。古话说,仁者不忧。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太多的渲染宣传,对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即便是“神童”,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依然非常重要,否则,神童也会“泯然众人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千古良训。一切嘈杂之音都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应该循序渐进,而出于名利等等考虑,人类常会犯拔苗助长的毛病。伤仲永的警诫如在目前。

总而言之,笔者的观点是,对于未成年人,家长、社会以及媒体都应科学健康地呵护关爱,让每一个包括“神童”在内的孩子,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切莫让孩子过早地沾上沸腾喧闹的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杂念,也不要把一个对世事还懵懂的孩子置于网络舆论的聚光灯下,应使其依然享有那一份单纯的童真。什么样的年纪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