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口舌数目伤口所在黑色 |
分类: 历史随笔 |
清代那些穷凶极恶的“吃货”
中华美食固然是一朵奇葩,但是,有些美食的做法、吃法,却令人不忍闻睹,不妨让我们随着文字“穿越”到清代去看看那些另类又穷凶极恶的吃法。
《竹叶亭杂记》卷五中记载,清代山西一个巡抚叫王亶望(山西临汾人,初为举人,捐资得知县,历官甘肃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虚报旱灾,贩粟分银,数额达数百万以上,于乾隆四十六年被参劾,诛死。)喜欢吃炒驴肉丝,但是王大人吃的驴肉不是到菜场里买的,而是由家里的厨子专门喂养几头驴,饲料精到,驴子喂得健硕丰满。哪天吃腻了山珍海味,大人忽然想改改口味,传言来个小炒驴肉丝的时候,厨子立即带了雪亮的刀子到驴圈里,睁大眼睛搜寻,看中哪头驴子身上某个部位的哪块肉,“唰”地一刀,一块鲜血淋漓的驴肉就到厨子手中了。厨子立即把这块肉打理好了炒给王大人吃,据说,这样炒的驴肉丝格外鲜嫩。而那匹可怜的驴子疼得蹦跳不停,血流不止,下人就用烧热的铁块烙在驴子伤口上,烧焦,血也就止住了。为了巡抚大人的一个小炒,驴子所经受的这一番痛苦,不啻于一场酷刑,假如是人的话,不知昏死了多少回?
再说前文所述的王中丞家里吃鸭子也是独辟蹊径,虽然叫填鸭,但不是一般的“填法”,饲养方法很特别很摧残,怎么特别?用个装绍兴酒的坛子,凿去底,把一只不大不小的鸭子放进去,用泥土封口,只留一个小孔仅能使鸭子的头伸出来,但是不能随意移动,在鸭子屁股一边的坛壁上开一个窟窿,让鸭子的粪便可以排出来,这就相当于把鸭子放进了一套“枷锁”里。而后,每天用猪油拌饭喂鸭子,饭香,鸭子吃的多,又不能活动,只见长肉,没办法减肥,据说,6—7天后,那鸭子就长得又肥又大的可以宰杀了,鸭肉嫩得就同豆腐一样。王大人“偶欲食豆腐,则杀两鸭煎汤,以汤煮豆腐献之。”
清代的天津卫有种吃小鸟的方法也令人叹为观止。小鸟的爪子是黑色的,当地名为“铁脚”,用网捕捉即可,一网可以捕到好多。抓到“铁脚”后,不是一只一只地撏毛,而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架火烧坑,然后把网中的鸟闷头一倒,全部倾进火坑里,用东西把坑口盖住。火坑里的“铁脚”,其热难耐,备受煎熬,在坑里胡飞乱撞,互相扑打,身上的毛纷纷掉落。直至火坑中没了声息,再把“铁脚”捞出来,略事烹炒,据说“味鲜爽口”,成为当时天津卫的一道小名菜。
清朝初年内廷的太监们喜欢吃鹅掌,尤其爱其肥厚,为达目的,其方法甚为酷烈。“乃以砖砌火坑,烧之近赤,置鹅于上。”砖头烧得滚烫,鹅们实在吃不消,两只鹅掌立不住,不停地抬起放下,跳跃不止,但是这丝毫不能减缓灼热之痛。随着鹅的急速跳动,“一身血脉,尽注于掌”,鹅掌越来越厚,温度不断增高,鹅自然就被累死烤死了。太监们却欢呼雀跃地吃上了他们喜欢的肥厚鹅掌。时人评价:“适于口,忍于心矣。”
康熙年间,据说江淮地区的和尚喜欢吃老鳖,并且吃法极其讲究。把洗干净的活老鳖放进锅里,在锅盖上预先凿孔,两只鳖凿两个孔,三只鳖凿三个孔,以此类推,孔的数目由放进锅里的老鳖的数目决定——为何要这样?随后,您就知道了。和尚们在锅盖上压个分量较重的东西,而后,朝灶里加柴禾,逐渐地,锅里的水热了起来,“温水煮老鳖”,起初,老鳖们还能沉的住气,温度实在高了,老鳖们就找孔透气,和尚们做好的孔就派上用场了,一只鳖一个孔,“沿盖得孔,以头探伸而出”——这就是孔数与老鳖数相符的用意所在——当然,清朝和尚们给老鳖留孔的目的,绝然不是为了老鳖们凉快,或者“普度众生”的。“先以姜汁、椒末、酱油、酒醋调和匀好”,乘着伸出的老鳖头,热极了,嘴张得老大的时候,用汤匙挑调料灌到老鳖的口中,老鳖渴极难耐,大口吞咽,“五味尽入腑臟”——这正中和尚们下怀。没多长时间,随着热水沸腾,蒸汽袅袅,锅中的老鳖“遍身骨肉皆香而死”。据记载,有和尚还对着热锅中挣扎的老鳖,合掌祷念:“阿弥陀佛,再忍片时便不痛矣。”——清朝文人刘廷玑评为“其惨异苦”。
此外,清朝人还有生吃猴脑、活割猪里脊肉等等酷烈的饮食做法、吃法,仅仅从文字上读来,也分外胆战心惊。“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同为有生命之动物,但是,飞禽走兽绝然没想到——人为了满足口舌之欲,下手会如此之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