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福报》21日:【书生剑气 】有书有剑有肝胆

(2011-07-21 15:32:38)
标签:

孔子

天京

史記項羽本紀

范文正公集

垓下歌

文化

分类: 杂文

感谢《纵横古今》编辑老师润色编发!

http://www.merit-times.com.tw/epaper.aspx?Unid= 232899

 

当一八六四年,曾国藩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世人都惊叹晚清的那帮读书人创造了奇迹,让一个将死的鱼烂政权又获得了一丝生的气息。其实,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战场,而且也一直不放弃以剑报效国家。

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有一尊长袖大衫,相貌蔼然,而又身佩长剑的塑像。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但,孔子一生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也是当时立身处世的技艺,其中「射」就是指射箭技术。你想,在割据混乱的春秋时代,像孔子师徒那样到处游学行说,没有两下子也是难以成行的。所以说,孔子会点「武艺」,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春秋到战国期间,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来自社会各个角落,地位虽然不高,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读书人,天文、历算、地理,各怀其才,更还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杰出人才,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被后世称之为「先秦诸子」。

此外,还有商鞅、申不害、苏秦、张仪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各为其主出谋画策,纵横捭阖,折冲樽俎,一时之间人才璀璨,那群身兼文攻武略的书生,堪成当时局面的「国手」。没有他们,战国就不是历史上的战国了。

所以,古代书生可学习的范围很广,只要能用于当世、治国安邦,读书人都可以学,这一学就是士人啦。法、墨、儒、兵、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百家争鸣,家家都出人才。春秋时「士」的社会职业多样化,或为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之类,或者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执政机构中担任职事官。可见,当时的「士人」是可为文臣,也可以成为武士,才兼文武,就业范围很广,因时而定,因事而谋,基本不会失业。

秦末的项羽「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士人是要书剑兼学的,并且, 项羽先生也是读过书的,并非「不读书」。

项羽选择了「学万人敌」的取霸之途,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有些读书人的气概:看他临死之前尚且弄了首柔肠寸断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还有乌江自刎,不都是典型的书生意气?

到了三国,那些驰骋疆场的将相很少不是读书人。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诸葛瑾、曹植、曹丕、司马懿等等,读书、打仗两不误,照如今流行说法,都可美其名曰「儒将」。可以说战场上杀来杀去的大指挥官,多半是有文化的。曹操就是一边打仗,一边还写诗、写兵书。

其实在魏晋时期,还有两位读书人十分了得:一是「锺会」,他书法精湛,作战更神勇;另一是「卫瓘」,为人正派,学识渊深,智谋迭出,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深得晋武帝赞赏。

当时的文臣与武将是没有决然分界的,后来的王谢两大家族,就既是读书官宦世家,也是捍卫边疆带兵打仗的主将。

唐朝李白诗的字里行间,侠义沛然、剑气拂拂。此外,还有些被冠为「边塞诗人」者,他们的志向意趣,就愈加昭彰了。譬如李益就是个典型的边塞诗人,他在〈从军诗序〉中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可见,古代的书生在军旅建功立业也是常事。

宋朝的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既是有名的文人,也都带兵打仗,尤其是范仲淹的仗打得好,打得西夏叛军心惊胆寒,不敢侵犯边境,称他为「小范老子」。他们都道:「小范老子胸里有几万甲兵哩」,而范公的学问更是渊博刻实,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并为历代所看重。

明末大将史可法,也出自一介书生,江山社稷危急存亡之时,一介文臣竟然也担当起了抵御满清之师的重任。

宋末文天祥,明季史可法,不同的朝代,一样的遭遇,国家罹难,前程莫测,而书生却毅然走上了战争前沿。这也许就是儒家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最好诠释。

于是,当曾国藩带领一众读书人在战场上锲而不舍、屡败屡战、浴血拚杀,奇迹般地获得辉煌战果时,让大家刮目相看,稍读中国历史,对此也就不足为怪。

「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此形容传统意义上的书生士人,不乏对他们侠义节操的敬佩。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书生也是一种「侠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吹「仁义礼智信」,既有剑气的孤寒,也有不屈的韧拔与担当。「一时龙泉当空舞,七尺衣冠济国需」,真正的书生,理当如此啊!

名句:「有书有剑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当可为古代书生作一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