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州日报》:满清为什么不愿意造铁路?

(2011-06-27 08:38:21)
标签:

李鸿章

上海

满清

轮车铁路利弊论

唐胥铁路

文化

分类: 杂文
 

2011-06-23 温州日报

感谢黄主编!



 http://wzrb.66wz.com/page/1/2011-06/23/16/2011062316_pdf.pdf

   当中国铁路进入时速三百五十多公里的“高铁”时代,我们且不妨回顾一下铁路刚走国的那段晚清时光。

  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外国人造的。1876年7月,英、美两国瞒着清政府说是要修建一条从吴淞到上海的“寻常马路”,其实,那是他们忽悠满清君臣——中国土地上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就这么诞生了!

  以现代眼光来看,造铁路是件利于通商运输的好事,而且,满清那时有一帮能人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可为什么1876年洋人造这条铁路还要瞒着中国人,鬼鬼祟祟呢?

  首先是统治阶级的观念问题。晚清政府腐败、专制,脑筋僵化,唯祖宗之规是从。满族统治下的清朝早就被汉族文化传统同化了,儒家经典书籍《礼记·王制》中说:“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都是仇视新事物,蔑视“高科技”的。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先进的铁路、蒸汽机车就被清朝君臣视为“奇技淫巧”一类,凡是新奇巧妙的东西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当时就这么个逻辑。于是,从骨子里来说,满清君臣就不愿意引进什么西方新东西,除了枪炮外。

  其次是迷信思想在作怪。当时的清国从上到下都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中国人历来讲究风水,认为破土修建铁路那是要破“龙穴”的,坏自家风水的事,决然不能做!所以,清政府拒绝修建铁路,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做事执拗又聪明的洋人硬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你大清再“大”,管得了自己的臣民,却拿洋人没辙啊!洋人的铁路在上海修成了,生米做成了熟饭,大清拆拆小老百姓的茅草棚舍可以,强拆洋大人的铁路那是绝对不敢!——中国地方大,能人多,果然就有人给想出了对策。怎么个对策?由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赎回来干吗?赶紧拆掉!于是,从吴淞到上海的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寿终正寝”。——相信当时的当道者一定长舒一口气,额手相庆:上海的风水终于给保住了。——据说倡此议者是当时的名臣曾国藩与沈葆桢,“自沈幼丹(按:即沈葆桢)任江督时,力主曾文正公铁路不宜筑之议,决意将重价购回拆毁。”

  洋人建的铁路,满清买回来拆掉,到了自家人要建铁路了,怎么办?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认识到铁路运输的便利,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天津北塘的铁路。洋务活动当时在中国搞得如火如荼,再说李鸿章是为国家挖矿增加财富啊,清皇室不好回绝,也不便一下驳了他们还要依赖的李鸿章们的面子,但是,对于铁路火车心有成见的清皇室也不甘心,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要求将铁路缩短了,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剩下的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明明可以建铁路一步到位的事情,给大清朝搞复杂了,成了铁路运输加运河运输,你说,清朝办的是个什么事啊?

  更绝的举措还在后面。朝廷掌权派认为,河北唐山至天津一带,靠近北京诸皇陵很“近”,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吓着了地下的祖宗们,火车车厢应该由骡马牵引。——“烟伤禾稼”是托辞,关键原因还是,清朝皇室怕那个叫唤着冒黑烟的“怪物”坏了风水!大清有才啊,让骡马拉火车,现代人是决然想不出的。

  1887年2月19日《申报》发表了篇《轮车铁路利弊论》,写道:“轮车之道贵径直而忌迂曲,毁庐舍,迁坟墓,既足以扰民……况蚩氓每惑于风水之说,牢不可破,一有举动,必致张皇,将至劝谕俱穷,纷然不靖。”由此可知,当时满清修建铁路,思想上阻力很大,弄不好,还会引起社会骚乱。

  自1881年建成约10公里长的唐胥铁路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30多年里,清国经历了好些事,吃了N遍苦,炮声隆隆中,观念180度的大转弯,不但改变了铁路会破坏风水的陋见,进而从战争角度考量“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于是,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30多年间,中国18个省市修筑了9137.2公里的铁路。

  历史不讲情面。当初那般“孝顺”祖宗陵寝、维护风水的满清政权,终究还是被中华民国取代了。中国从拒绝火车、拆毁铁路,到如今的中国火车飞跑在世界前列,时间跨度130多年,历史告诉国人:我们的发展之路,与其被别人逼着前进,不如解放思想、自加动力,率先有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