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头痛的相关问题
(2008-09-03 13:25:54)
标签:
头痛西医诊断健康针灸体会杂谈 |
分类: 临证随笔 |
黄文川博士
头痛是一常见临床疾病。有些头痛是暂时的,有些头痛是慢性的;有些头痛是良性的,有些头痛是恶性的。因此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翻阅了一些关于头痛的资料,再结合我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希望对头痛患者有所帮助,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 头部的致痛组织
颅外动脉:颅外动脉对各种理化因子的刺激而产生疼痛为最常见,是血管性头痛的主要原因。
颅外肌肉:颅外的头颈部肌肉持续性地收缩和血流受阻,引起各种代谢产物堆积,释放出“致痛因子”而产生疼痛。如紧张性头痛。
颅外末梢神经:分布于颅外的末梢对疼痛也十分敏感。若受到刺激可产生深部放射痛,常被患者诉为头痛。当然由于末梢神经引起的头痛病不是单纯的神经放射痛,因为长期的疼痛可引起颅外肌肉的持续的收缩,引起“继发性紧张性头痛”。
头颅骨膜:颅底部骨膜对疼痛敏感。
颅内的硬脑膜(疼痛可放射到头部)、颅内血管、颅神经根、珠网膜(颅底)。
注意:颅外的头骨、板障静脉及导血管无痛觉;颅内的大脑静脉、大部分珠网膜、脑实质、室管膜、脉络丛无疼痛。
二 头痛的致病因素
物理因素:1、血管被牵引、伸展或移位(颅内占位、颅压高、低)。2、血管扩张(感染、代谢性疾病、中毒、脑外伤、癫痫、急性突发性高血压)3、脑膜受刺激(炎症、出血、水肿)4、头颈部肌肉收缩(原因不明、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肩背筋膜炎、外伤)5、神经刺激或病损(炎症、压迫、刺激)6、牵涉性头痛(五官和颈部的病变,可扩散或反射到头面部,产生牵涉性头痛)
生化因素:近年来通过对偏头痛的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在反复发作性偏头痛病人内血液中与显著变化。
内分泌因素:从很多临床病例中可以看到头痛的缓解和发作与内分泌有密切关系。
神经精神因素:主要由于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使病人产生忧郁、焦虑情绪等结果。
三 诊断头痛应注意的事项
头痛发生的速度:急性头痛(伴有发热是感染;青年人伴有恶心、呕吐,无发热,有或无意识不清、偏瘫,可考虑动脉瘤血管畸形珠网膜下腔出血;中老年人可为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进展性头痛考虑占位性病变。慢性持续性头痛为紧张性头痛或神经官能症。反复发作性头痛为血管性头痛。
头痛产生的部位:全头痛(脑瘤、紧张性头痛、低颅压、感染性头痛);偏侧头痛(偏头痛、耳源性、鼻源性、齿源性、巨细胞动脉炎、枕大神经痛);前头痛(后颅凹肿瘤、丛集性、副鼻窦、三叉神经炎);眼部(高颅压、青光眼、丛集性、CO中毒、三叉神经痛);头顶痛(非特异性头痛);后头颈部(珠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性、颈性、后颅凹肿瘤、肌肉痉挛性头痛、枕大神经痛、急性颈肌炎)。
头痛伴随症状:剧烈恶心、呕吐常为高颅压症状,多见于脑瘤和脑膜炎;突发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吐后缓解者可见于血管性头痛。伴有明显的眩晕,见于后颅凹病变,如小脑肿瘤、桥小脑角肿瘤、颈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脓肿。体位变化时头痛加重,后颅凹或高颈椎病变,或第三脑室肿瘤。伴有视力障碍和其他眼部症状,青光眼和额叶底部的肿瘤可有视力的改变;血管性头痛可有视觉先兆,如闪烁性暗点、偏盲;出现复视伴有呕吐应高度怀疑肿瘤;如同时伴有发热应考虑脑膜炎;伴有眼底视乳头的水肿或出血,可能为脑肿瘤或高血压脑病。伴有精神症状,如早期出现淡漠或欣快,可能为额叶肿瘤。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多汗、恶心、呕吐、心跳等,可见于血管性头痛。伴有颅神经麻痹及其他神经体证,常见脑肿瘤和脑血管病。
五 头痛时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尿检查、大便检查、X光检查(颅脑平片、颈椎四位片、额窦片)、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脑地形图、脑血流图、脑CT、脑MRI、正电子扫描(PET)。
请加入金针度人博客圈 http://q.blog.sina.com.cn/acu_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