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廷文:揭露“降价潮”和“拐点”谬论

(2011-12-26 09:12:12)
标签:

拐点

房市新政

降价

成交量

购房者

房产

分类: 焦点

杨廷文:揭露“降价潮”和“拐点”谬论

 

(内容导读:本文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企业做出任何决策的依据,也不构成对文中提及的个人或机构的评价。)

 

中国房价降了,但是成交量更降到31个月以来最低点。尤其最能够反应房地产市场晴雨表的北京市,其政策执行前后成交量相差了80倍。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网签数据显示,房市新政实施后,北京2011年的二手住宅交易立即陷入低谷,1210日成交量仅35套,11日成交9套,两天成交量仅相当于上周末的一成左右。并相当于2009年底的80倍之差。

 

按说,执行史上最严格的房市新政以后,中国的房价大都呈现出疲软降价态势。因此,这才是“降价后才买房”的人们投资最佳时机,但是市场上却出现了反向效果,一些带有质疑眼光,捂紧钱袋子隔岸观火的购房者们,并不按常理出牌,更不按政府希望的那样:我把房价压下来你们总该买房消费支持政府工作了吧?但是实践证明:买涨不买落的中国购房者们集体说:“不!”这种房价越低老百姓越不敢买房的现象,也着实给那些杜撰“房价降了老百姓才能买得起房”的同情学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1993年至1999年,海南房价从5000/平方米降到1000/平方米,6年间降了80%,结果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许多烂尾楼被炸掉。许多买房客象躲瘟疫一样绕过海南岛到别处买房。

 

全国房市也出现过另外一个“买涨不买落”的重要事件,就是全国2008年房价跌下来以后,却不见踊跃投资者,全国房市成交量大幅下降,直到四万亿投市资金注入,让中国房市回暖之后,才赢得了中外投资者信心的。由此可见,这次房市新政之后,单靠降房价才能买得起房,的确是个伪命题。

 

前一阵疯传中国楼市“拐点”来了,这阵子又刮起了“降价潮”来了。弄得人心惶惶的买房者不见多,反倒是打砸售楼处和到政府门前抗议讨要降价损失费的业主多起来了。

 

正如业界所预料,面对着业绩的下滑、销售的不利、金融环境的紧缩,房企在四季度将被逼降价。连日来,包括中海、绿地、龙湖等品牌房企开始在上海大规模打折,最低折扣7折、最大降价幅度1.2万元/平方米,一时间业主维权、其他项目跟风降价氛围弥漫整个楼市。“在大房企降价的带动下,楼市的价格铁板开始出现松动,有人预计在四季度这股降价风将影响整个楼市。”但对于稳定大于一切的各级政府来说,面对降价潮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国家安全的新动向不能坐视不管。

 

“正如所料,首先降价的必然是以上市公司为首的所谓大地产,因为他们是钱的奴隶,是靠销售量来生存的,他们无法对业主负责,就是给人砸场子也得降。”卧龙湖置业总裁李建平表示。

 

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万科董事长王石就是先发表了“拐点论”而后率先降价,让大开发商在弱市下先逃有了先例。

 

有人对中国房企资金链告急幸灾乐祸,诸不知房地产龙头产业坍塌溃堤了,被滚滚洪流冲走的更多是利益攸关者各方。

 

从复地地产的摘牌,到绿城的岌岌可危,自限购以来,开发商的资金链就如紧的发条一样,随时有断裂可能的同时,也隐藏着对社会动乱回报的恶果。

 

从其他上市公司的报表中也可见到,1020日,杭州滨江房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11年第三季度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1.15亿元,同比下降88.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2118万元,同比下降110.76%,每股亏损0.01元。

 

由此可见岂岂可危的上市房企正在给广大弱势股民造成不可收拾的股灾。而进一步演化下去就成了国灾。这么严重的后果是鼓动降价专家们看不到的。

 

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北京商品房成交量已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9月后入市的项目有26个至今零成交,占入市项目量的比重年内首次达到50%,滞销压力再次升级。

 

这种郊区降价潮引起的“拐点论”正让一些贪得无厌的人们,正在翘首以盼更多房市出现更多低于50%的放血大甩卖。这种“持币待购”,“买涨不买落”的购房者们,对一味降价需求,靠“低买高卖”房屋致富人群是长期存在的。如果反正一下“降价才能买房”的诉求者们,现在房企业已经纷纷降价了,可为何你们又观望不买房了呢?如果这种“量价齐跌”的现象你们都不领情,难道要200多家上市公司房企都倒闭了,让成千上万的股民都变成殉葬品才能罢休不成?然而到那时,“国灾形成”了,哪一届亲民政府又能容忍这种“拐点”和“降价潮”发生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