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文:中国房地产基金风暴来袭
(内容导读:本文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企业做出任何决策的依据,也不构成对文中提及的个人或机构的评价。)
自2010年以来,地产私募基金已踊跃登场,但在融资与运营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私募股权基金有望成为房企融资的最佳途径。
据了解9月16日“金秋SAIF”地产金融高峰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和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联合主办旨在探讨美债评级风暴下,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面临新的挑战,以及国内宏观调控和通胀压力持续,信贷紧缩,房产企业如何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等话题。
银行不敢“踩雷”,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市场影响很大。我认为,一方面,货币政策对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影响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伴随限购、限贷政策严厉执行,售房回款速度越来越慢,周期也越来越长。没有开发企业愿意通过股权融资、信托方式来融资,因为其成本都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只有信贷收得越来越紧,开发企业贷款越来越难,才可能为新型的金融业态提供市场。
即使今后调控放松,房地产企业也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房地产20万亿元贷款,已成为中国银行金融业的一颗“地雷”。换言之,银行到现在贷款总量只有55万亿元,所以银行再无可能,也没有能力给这个行业房贷。
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另觅出路。我认为除了平时所谓占整个银行贷款比例20%左右的开发商信贷和个人按揭贷款,还有两种重要的房地产信贷受到忽视:一为土地储备贷,一为经营性物业贷。四项累加,约20万亿元。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的发展和投资性需求推动着地产金融新业态的成长。民间资本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特别大,特别是投资性需求对推动房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投资性需求对房价不敏感,只对预期敏感,不管现在房价多高,只要判断还会涨就会买,这种情况下控制房价是很难的。我认为,在投资渠道有限的中国,房地产成为投资首选之一。现在政府要控制投资性需求,可以把这些资金引导到供给端。
我认为PE或成最佳途径,房地产开发必然要进入转型时代,包括房地产信托、企业债权、房地产股权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都应该是房地产金融的新型业态。不过,信托行业目前监管仍非常严;而债券除公租房债券外,也未松口。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国外经验成熟,国内呼之欲出,无奈政府迟迟未予批准。所以,相对而言宽松的私募股权基金(PE)就有望成为最佳融资途径。
我认为,不要视其为“纵容房价上涨”,如果把资金投资到房地产市场供应前端,把它变成供应,实际有利于缓和供求矛盾,平抑房价上涨。一定程度上,这也将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房产业转型将更关注商业服务型地产,及物业附加价值。而地产基金业务领域的主要分支之一即是商业地产,其核心竞争力来自运营招商、物业管理等一系列整合经营能力,远非提供融资一途。
此外,如果新型业态可以规范发展起来,还可以分散银行的风险,如果让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就避免了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与此同时,在供给阶段把银行杠杆降低的话也有利于减轻房地产市场泡沫。
其实,市场早已开始自主运作。中国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在2010年前后开始活跃起来。据了解,2010年国内市场涌现20多只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资金规模达到500多亿元。
之前我有一位好友与摩根等传统外资基金合作,现在也和国内各类基金合作,包括金融人士成立的地产基金,还有地产商自发组建的私募基金等。因此,我认为2010年可以被称作房地产的基金元年,更是中国房地产基金风暴来袭的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