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慕达:大阪印象(二)

标签:
尤慕达日本旅游大阪民房杂谈 |
分类: 大阪印象 |
居住区内,除了小区里面的超市和便利店外,绝对没有任何大型商场,平时居家生活所需的各类食品和用品都能够得到满足。居住与商业化和办公场所绝不夹杂混合,就这一点而言,是与很多国家不一样的,至少是与我们现在的状况截然不同的。

这里不曾见有十层以上的高楼踪影,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公寓性质的六、七楼房存在。所有民房,低矮至一层,楼高不过三层,若有四层,当属凤毛麟角。民房全部属于私人财产,土地归个人所有,房产地产,重要的是钱。

正因为如此,私人修建和改造房屋时,要么自己设计、构想,要么提出自己的理念,请人帮忙规划,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创意,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事。所以,这样修建出来的房屋,避免了统一规划造成千篇一律的呆板布局,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效地体现个性化,充分彰显独自的审美价值取向。

要是有人来问我,你为何不去风景点拍照,却偏偏与这些民房叫上劲?!我就善意地告诉他,首先,拍风景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拍风景的不差你一个,少你更无妨。再则,哪一处风景点不是人满为患,你究竟是去观景,还是去看人?如果专为去看热闹,则又另当别论。其次,有那么多人拍摄了风景照,随便上网一查,就可以敞开地饱览无余。然而这些民房,却鲜为人拍,也就无从上网查寻得到,所以还是自己且行且看且拍为好。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话又得回到“风景”上来。谁能说这些造型自由,风格各异的房屋,不是一道道别样的风景呢!?

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它们不是风景却胜似风景,因为风景不仅仅只限于那些湖光山色。如果硬性要分出二者之间有何差别的话,只能说,一个是自然属性,一个则是人为属性罢了。至于孰优孰劣,一切皆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


明朗的几何图形和流畅的线条,给人以一种力的美感。

排列在一起的这三座房屋,分别隶属三家人。形成红、蓝、米黄三种颜色,反映出各自对色彩的看法和理解。红黄蓝三原色,形成了强烈对比,无意间在这里搭配得协调吻合。

如果说上图三座房屋还带有日本传统风格的话,而这一座已经具有西式建筑的格调了。房子的主人家还在院内安置了一个篮球架,平时可以练习一下投篮什么的。



这应该是一大户人家,为堀口姓氏,拥有偌大一片院落。房屋虽新,但归类于“仿古式”建筑。

看得出,老人喜欢养花养草的,院里院外放了不少的盆盆钵钵。




以上三座房屋均为木质穿榫结构的老房子,房龄够长的了,但看上去还挺扎实。只要愿意,就继续一直住下去,不想要了,可随时自行拆了重建,或者干脆脱手易主。我的地盘,我做主,与他人、与政府没有半毛钱关系,这里没有“政府征地拆迁改造”一说。

大概这是公寓建筑,好像有四层楼。经过此处时,是那几扇窗户斜影形成的图案吸引了我。

这家的院子也是够大的。



从楼房的建造风格,以及窗户窗台的设计,乃至墙边的摆设,足以说明房子主人情趣的雅致。


前车后屋形成的房屋和车辆的排列组合,是此图的趣味点所在。

民房除了在整体构造上尽可能体现出主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外,各家各户还要在房门的部位下足功夫。

民房门前通常都要设置“姓氏牌”、街名和门牌号、邮箱、报刊箱、门镜、照明灯。我发现所有住户门前的物件,既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也是一种艺术的结合物,更是艺术的承载体。












居民房外窗户墙边,有一株小树,小树的枝条上生长出红红的树叶,煞是好看。只知道深秋之际,才有这夺目的红色叶片。是什么树呢,初春时节,哪来这几许的红叶啊,我竟纳闷了。


竹帘遮掩着老屋窗户,透过玻璃,隐约见得一位白发老妇低头做着手工活。



公寓楼,阳台上黄色的墙体间隔板,平时起到将每间住户分隔开来的作用,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可即刻将其推倒,逃至近邻避险。黄色板子上的文字:“非常时期,将此板破除,前往近邻避险。(这里是关键时候的逃生之处)请勿在此放置物品。”




不同风格的院门。
—— つづく
(待续)
前一篇:尤慕达:成都宽窄巷子的年味
后一篇:尤慕达:大阪印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