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月,某日, 晴。
在友人家中,忽然发现了这种温水瓶和饭盅盅,感到十分亲切,想起当年,自己参加工作了,那时可比现在好哦,有工作,不仅是有了
“饭碗”,而且是有得房子住,一旦跨进单位门槛,就为你安排好了集体宿舍,当然,生活起居用品是自己该准备的,说来也巧,我带到单位上的温水瓶和饭盅盅,竟与友人家中的一模一样,所以,一看见这两件物品,就不假思索地用相机拍摄下来,带回去慢慢地回味。
时光开始回放:单位上的开水房,每天清晨7点至午后8点,不间断的供应开水,如果运气好的话,锅炉里的水到晚上12点还有得用。
住集体宿舍,准备一个温水瓶那是必须的,平时的饮用水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了。喝茶解渴要靠它;冬天早晚洗脸烫脚也靠它;洗澡房是没有热水管的,也是用温水瓶提取;再就是洗衣服,特别是洗被单、床单,先抹上些肥皂,只需稍加揉洗就行了,然后提几瓶开水到进去,反复烫若干次,就会洗得干干净净,既省事又省力。
温水瓶的使用率非常高,这样一来,损坏的事,时有发生。因为锈蚀,温水瓶的提把是个薄弱环节,记不清楚坏了多少次。坏了修,修了又坏,坏了再修。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再三年,过去讲究的就是艰苦朴素。在修的过程中,自己发挥自由想象,把温水瓶的提把任意地进行造型,经常变换花样,表现出与众不同,拿现在时髦的词语来形容,叫作“彰显个性”。
住在集体宿舍,一日三餐吃在工作单位,艰苦岁月,油水太少,饭量必然就大增,几乎顿顿都要整半斤。吃早饭时,用饭盅可以装下三、四个馒头(一两一个的)。中午饭和晚饭,伙食团是用两尺见方的铝盒蒸饭,蒸好之后,用特制工具划成“井”字型,分为九块,一块饭是二两。“五两饭两方半”,购买时,连菜带饭“瀑丘焖涎”装满一盅盅,“饿劳饿侠”地,三刨两刨下肚,根本没有就吃出味道来,再吃二两,不在话下,但你得考虑下半个月咋个过,能忍则忍。“饭不够汤来凑”,免费的洗锅汤管饱,好在汤里有点内容,伙食团总是会撒些青菜叶子在里面的。汤多菜少,要打捞青菜叶子需要一定“技术”,于是经过多次实践,人们总结出了打捞青菜叶子的“秘诀”——
搂底,挨边,慢!意思是,先让汤瓢深入到装汤容器的底部,然后挨着边缘向上舀,最后,也是关键的要领,提醒你动作一定要“慢”!按照这样的方法,往往会打捞起半盅盅来的。
每月到了工资发放周,同事们那是非常高兴——怎么能说是“非常”高兴呢,那是“相当”的高兴!这是大家早就约好的,领到工资的那个工休日,就是大家的“打平伙”日(“打平伙”——现在的说法:AA制),要么去馆子“杀一顿”(北方人说:搓一顿),要么上街去端菜(购买熟食品),这个时候,这种饭盅盅才体现出意义重大哦。我们一般都采取后一种方式,把菜端回到寝室里,大吃大喝,一醉方休,首先是完全不受时间限制,想吃到啥子时候,就啥子时候,另外,等到吃尽兴了,还能“吹拉弹唱跳”(吹笛子、拉提琴、拉二胡、弹吉他、载歌载舞),任你闹得“污喧喧”的,也莫得人来管,集体宿舍既是大家的休息地方,更是我们娱乐的场所。
外观洞洞眼眼的温水瓶和饭盅盅,它伴我度过了许多年集体宿舍生活,那是一段愉快的生活!
俱往矣!
时代不同了,无论单位还是家庭,还有许多公共场所都是使用的饮水机,温水瓶渐渐消失,尤其是这种“洞洞眼眼”的温水瓶早已难寻。单位的伙食团也由社会化取代而越来越少,上班族吃盒饭和下馆子成为规律,饭盅盅也不再用。正因为这样,友人家中的这两件旧物作为一种岁月的记忆,应该好好地把它们珍藏。
二00八年十二月十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