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真的需要“妈妈式的温柔”吗?

(2015-05-20 08:42:36)
标签:

情感

亲子关系

米小妈妈

分类: 家有学琴娃

孩子真的需要“妈妈式的温柔”吗?

文/米小妈妈

 

最近女儿学琴因为难度的加大,女儿进入一个相对低谷的状态,一个六岁的女孩一直在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中快乐的练琴,进入低谷状态时女儿表现出焦躁不安、对自己的否定、对老师的否定、对学琴这件事的排斥……

 

作为母亲,我想在这种状态下她更需要的是温柔的鼓励和无声的支持,于是在陪伴她练琴时我都报以极大的耐心和温柔。

“米小,你这个地方练习的不太好,稍微改一点点就ok了!”

“米小,妈妈相信你的,你看只要再坚持一阵,就能从这个坑里爬出来,进入新阶段了。我们不是一直都这样吗?”

“米小,你看,你做的都很好,就是情感带入的不好,这是一首愉快的练习曲,你脸上都是满脸愁容,怎么能好呢?”

……

你看这都符合各种专家提出的做一个温柔的妈妈,鼓励孩子,正向积极的能量吧!

 

可是孩子并不买账。

“妈妈,我想跟你探讨一下,为什么最近我的练琴状态这么的不好,一个多月了感觉自己没有一点进步……”女儿反而自己先开口了,我一直不知道如何把这个问题坦诚的说出来,我怕我还没和女儿沟通到一个较好的状态时,自己已经发了火,于是干脆就选择鸵鸟策略,不闻不问。

 

“妈妈不知道,可能跟练习曲难度加大、跟你自己不认真有极大的关系,或者是老师在教你的过程中对你期望太大,对你太过严格。”我还是在尽力减少孩子自己的问题,或者把问题分解成多样,减少她对自己的否定感觉。

 

“妈妈,你不要这样的太温柔,你要一直这样说,我会认为一直是别人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我知道我一直都没太认真,我一直在想着用偷懒的方式练习哈农,所以导致五指一直没法发力。”女儿直接且犀利的找到了自己问题。

 

在一个平和的沟通环境中,女儿这样对我的定义,让我大吃一惊,一个00后的女孩,一个6岁的学龄前女孩,已经知道和理解了妈妈各种话语中代表的含义,且她好像不太喜欢我的“妈妈式的温柔”。

 

她不喜欢,我就得改,改到我们都能舒心的交流,舒心的表达观点,舒心的引导她改正错误。而对各种严肃的问题,也不能太过委婉和左右言他。

 

“妈妈,你们总是这样,孩子有什么错了,你们就说出来吧,总是找别的理由,好像孩子就很好似的,其实我们没练好,都是因为自己没认真,别的哥哥姐姐能练好,怎么我就不能呢?就是因为我不认真,没有效率导致的。王老师怎么会错呢,他教了几十年的钢琴了……”

 

到孩子惊诧之余,女儿继续道:“你看DD哥哥的妈妈也一样,明明我和DD都知道是DD自己不认真,在练习基本功时不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敷衍着爸爸妈妈,可是他的妈妈就是一直在说DD练的很好,只差那么一点点,时间长了我们肯定还以为自己就是很好呢,可是老师又说我们不好,我们要怎么办呀……”

 

有时候,也许我们真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孩子需要的对自己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即使知道自己做的不好,也能从家人的人那里得到判断,当然这样的判断孩子们肯定都不喜欢是来源于暴力,但是我想也不一定完全是“妈妈式的温柔”。

 

我很庆幸女儿在6岁时能跟我开诚布公的交流这些深度的问题,也庆幸自己因为和女儿的沟通要学会尝试去对自己的改变,不管社会如何,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力因素,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或者是阻碍孩子的进步。我喜欢和孩子这样的语言交流,我渴望参与到她成长的每一个角落,我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给她提供多样化的任务、也鼓励她自己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总结思考,而女儿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大致如我一般,我想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

 

所以当她明确知道是因为自己的敷衍导致的没有进步时,她会排斥我敷衍的肯定、讨厌我不真实的评价,希望得到中肯的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妈妈式的温柔”。

 

这也许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我们以为我们懂孩子,我们认为我们给的就是孩子需要的,我们强势的站在一个高度以自己的经验约束和管教孩子,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耐心的去走进孩子听听他们怎么说,也许他们需要的跟我们给予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孩子接触世界的来源变得更为多样,在陪伴他们成长过程中“妈妈式的温柔”是需要的,但是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一定不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可以温柔在语言上、温柔在行为方式上、温柔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但一定不能是温柔在“把错误说成正确的,把一切问题归咎到外力因素上,把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也改成了温柔式的。”

 

本文已授权“九斗立学跨界教育”平台转发!

微信平台定期举办各类有奖活动,欢迎搜索添加公众号(九斗立学跨界教育)关注我们!本平台持续追踪2015年“幼升小”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各种问题,可加微信后台留言咨询!让你优秀,让孩子更优秀,关注我们就对了(公众号长按可复制:crosseducatio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