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偏方:如何减少孩子练琴的烦躁感
(2015-04-29 15:10:11)
标签:
亲子教育学琴路上育儿 |
分类: 家有学琴娃 |
文/米小妈妈
你会说:“那我们那么多作业怎么办?那么多课外班怎么办?那么多考试怎么办?”没有办法,任何的高效学习都需要更合理的时间利用,更高的效率,如果因为孩子有辅导班就放弃学习了,那么只能说明孩子对时间的管理不到位,或者你对孩子的时间管理规划没做好而已。
开始学琴的起步条件是孩子做好了准备。
我是带着孩子有2年左右的时间在听各种音乐,儿歌、古典音乐、现场音乐会、音乐故事、乡间的鸟叫、风儿的歌唱、树叶的沙沙、蝉鸣……这些之后,带着女儿去看别人的表演,别的学姐学哥的弹奏之后,才开始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儿都希望自己能很快的学会这样的技巧,自己也能穿着好看的裙子上台演奏,为此不断的自我练习,乐此不疲。
女儿早起第一段听到的声音是某些大师的钢琴独奏、睡前听的音乐是某些古典音乐、在我给她讲的故事中有很多音乐的故事,音乐的历史、钢琴的历史、美的历史,在这些内容的支撑下,她对音乐的理解应该是有更多丰富的自我感受,比整天被灌输考级的孩子来的自然、有深度和愉快。
如果条件允许,五六岁大概是最好的年龄吧,但是多晚都不算晚。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讨厌,讨厌上学、讨厌练习、讨厌学习、甚至讨厌爸爸妈妈。
女儿也讨厌,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口头阶段,她高喊着讨厌,但是还在乐此不疲的练习,她的口号只是为了妈妈的一个拥抱、一个想吃的巧克力蛋糕、一次户外的旅行、一件想要的裙子罢了。
在“对付”女儿学琴的这些过程中,我大概有这样的一些方法和她在进行互动。
1.拥抱法:每晚弹琴之前给她拥抱,她手练习酸痛之后给她拥抱,或者她想要拥抱时第一时间给温暖的拥抱,化解她的压力,让她知道我的态度。
2.物质刺激:每周一约定,如果一周练习取得不错的进步之后,会给她买几片面包、几张她喜欢的贴画,几次丛林的探险,几本想看的新书。这算是物质刺激,还比较有效。
3.精神奖励:用她喜欢的小印章,每一次弹琴取得进步时,给她贴上印章,当一个本子厚厚的被印章贴满时,可以提出她想要的任何需求,会第一时间满足(也有失言的时,她想要的日本旅行,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走成)。
5.成就感获得:女儿的很多学琴小伙伴,在遇到困难时候,都会远程微信视频或者上门问如何进行,她就像一个大师一样坐在那里,侃侃而谈,告诉别人要刻苦、要相信自己、要懂得爸爸妈妈的辛苦……如此云云。
6.各种愉快的体验:会创造机会,在老师的安排下参加一些有趣的演奏会,小小的四手联弹、学校的表演、社区的演出、甚至一些教堂聚会时的弹奏,她在这些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的自信。有人也许会说,你的社会资源多才能让孩子有机会参与这么多,而实际上这些机会都是我和孩子一起争取来的,我和先生也只是最普通的工薪族罢了,难道在孩子学习和前进的路上,父母不是应该给予孩子更主动积极去争取的思维意识吗?这些和她一起的争取的过程其实比弹奏更有价值。
7.家庭演奏会,她弹我唱,或者我弹她唱,或者瞎弹瞎唱,总之开心就好。
……
还其他各种,其实是要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的,孩子喜欢图书就以图书为奖励,孩子喜欢汽车就以汽车模型为奖励,这过程大概跟我们在职场努力去获得更多的物质是一个道理。
每个家庭都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苦恼,每个父母都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只要和孩子一起努力,这些岁月就没有被辜负。
我一直坚持认为学琴不是为了考级,在刻苦的基本功练习下,考级只是阶段性成果检验而已,如果你在孩子耳边天天高喊着“要考级啦,要考级啦……”,那么孩子即使考完所有的等级,又能说明什么呢?
这也许算是实用偏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希望阅读到此文的父母能更心平气和的面对孩子学琴,更心平气和的面对孩子的成长,和他们一起认真开心努力的成长。
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