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学习:亲近巴洛克艺术之旅(国家博物馆)

标签:
巴洛克艺术亲子学习研究式学习米小妈妈 |
分类: 研究式学习课堂 |
开放式学习:亲近巴洛克艺术之旅(国家博物馆)
图文/米小妈妈
圣婴耶稣清澈明亮的眼神所吸引,鲁本斯使用了微妙的透视法,让画中所有人物,包含了圣母玛丽亚,圣约翰、圣朱赛偑和圣安娜都望着圣婴耶稣,而耶稣灵活的大眼睛却注视着观画者,这样的情节铺陈,让观画的人与画有了微妙的互动。
作者鲁本斯以他所擅长的用暗色来烘托光线,以淡色调来突出反射光的手法所营造出来的明暗对比效果,加上以近景的方式来衬托两人,让其他人置于后方的安排,让画作有了层次感。
《年轻的酒神》这幅画可能是应红衣主教法兰西斯科
作者卡拉瓦乔-将宗教与神话故事的内容,移植到自己平民世界的生活中,又以此幅画作最为代表作。
“巴洛克艺术是一种华丽的艺术,跟钢琴一样的是,我看的每一幅画都有着作者的情感,弹琴的时候也是这样,弹琴也应该有情感。”女儿轻描淡写的说。
她说的也许对,也许不对,这都表达了她一种认知。
是的,跟着大鸟老师在国家博物馆学习了半天的巴洛克艺术,女儿没有记住卡拉瓦乔、没有记住鲁本斯、更没有记住伦勃朗,也没有记住这些大师的代表作,这些都不要紧,她似乎理解了巴洛克艺术和钢琴艺术之间的共通点,这就足够了。
在她这个年龄,我应该做的是打开她的见识的域,让她能在更宽泛的领域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并能持续热爱的细分领域,这才是关键内容。
我想,很多父母都如我一般,如此拼爹拼妈,就是希望孩子能在多元化开放的学习中找到孩子更喜欢的专业内容。
所以,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去博物馆。
但是,更多时候,我看到很多父母带着孩子走马观花式的游走博物馆,把这种本可以深入去学习的机会变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一种旅行,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所在。
在带着女儿走进国家博物馆学习巴洛克艺术之前,其实我是做了不少功课,什么是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巴洛克艺术的代表大师及作品有哪些我都做了粗略的整理,以备现场女儿的各种连续式发问。
幸运的是,在和孩子一起跟着大鸟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孩子,连我本人都感慨艺术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大鸟老师专业的讲解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我一直觉得自己知识面够宽,懂的够多,但是在接触了很多专业老师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要去学习。
当然女儿在跟着半天密闭式学习巴洛克艺术之后,也有了类似的认知,她不知道耶稣、不知道月桂树代表的含义、不知道太阳神、不知道莎士比亚、不知道文艺复兴、不知道荷马史诗,这些她都对我有了要求,她问我,我得解答。
在这样的她问我答的过程中,我们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家庭开放式学习的态度,有父母的自省、有孩子主动对知识的索求、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孩子、家长的共同进步,才是双赢。
我身边有很多父母经常会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
你怎么还不去看书?
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
你怎么还看电视?
你怎么就那么不爱学习?
你怎么就不能省点心?
而很多时候,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不看书、自己不爱钻研、自己爱看电视、爱玩手机,又怎能去影响孩子,并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要求孩子,就得从自我做起。
而我,欠缺的真的太多,好在我的态度是好的,我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
而读及此文的你,要做的也是如此。
补充知识:
1.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2.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它的综合性,除了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有主导的地位。
3.文中提及的大鸟老师,是中科院科协W博士玩科学的艺术指导老师,更多的关于艺术和科学的内容,可关注wboshiwankexue(W博士玩科学)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