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成长恐惧亲子关系米小妈妈学会成长 |
文/米小妈妈
隔三差五女儿就会絮叨一回,她一直对这个学前班耿耿于怀,于我让女儿上学前班并非为了冲刺学业,为正式上学做好铺垫,只是苦于这个离家近的学前班便于接送,孩子能在这里多交往几个朋友罢了。
对比女儿读幼儿园时和老师的互动,我对女儿在学前班的表现不闻不问,也没有主动积极的与老师展开互动,女儿在学校的交友以及与老师的互动全靠她自己在独立运营。
在女儿絮叨的内容中包括几个方面对学前班的不满,有学校老师不够善良,不似幼儿园老师经常给孩子们温柔的拥抱;有学校硬件条件不好,没有足够大的游戏教室和操场;有学校伙食不好经常吃的乱七八糟,当然还有对同学们素质的不满(比如某个同学不爱刷牙、某个同学妈妈给老师送礼坐到第一排……),总之在女儿的各种情绪中,她即使没有到厌恶的程度,但对这个学校也绝对谈不上喜欢。
在女儿对这种些许排斥的情绪中,我和先生也隔三差五在夜谈中聊起是否要主动和积极的与老师公关以获得老师对孩子更全面的关照,在希望孩子获得特殊关照和希望孩子自己构建适应能力的矛盾中选择了后者。
是的,我们不能永远的给她创造出完美的环境来,需要的是她自己去适应。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父母输血而是自造血的过程,对家长来说这是一种折磨,在左右手的互博中远远的看着孩子成长。
“米小,不是每个学校都是跟幼儿园一样的,你已经6岁了,是大孩子了。”
“米小,你不是在学校很开心吗?你认识那么多好朋友,你还能代表学校去参加故事会大赛,学校的老师都喜欢你呢!”
“米小,上学就是这样,当小朋友的时候老师会给温暖的拥抱,上学的时候老师只是给你教知识,你看姥姥是老师,也不会每天都拥抱她的学生们呀……”
……
在这种成长的烦恼和我的积极的暗示下,女儿虽然有排斥但好在没有太厌恶。
对这个私立的学前班,连我自己对老师的素质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微词,但是我知道在我目前的能力范围内我只能为她创造这样的上学条件,在心态上本着鼓励女儿自己去适应一条在积极的暗示她。
她做的不错,这样内心真实的情感也愿意跟我来倾诉和表达是我希望看到的积极沟通的效果,也是孩子自己成长的一个过程。
我不想长大,确实是来的早了点。
但是,它终究会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让她去适应去调试去获得幸福感和存在感。
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