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米小妈妈
米小妈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982
  • 关注人气:37,8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运算能力学习的实践分享

(2014-10-22 15:39:53)
标签:

研究式学习

数学学习

学龄前儿童

亲子关系

米小妈妈

分类: 研究式学习课堂

幼儿运算能力学习的实践分享

/米小妈妈

    运算能力是幼儿数学学习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却把运算当成了数学的全部,孩子在学龄前甚至会给孩子报班来实现10以内或者20以内的加减法的各类训练,为将来的应试教育做好准备,坚决不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实际上就像在成人中很少有人不认识字或者不会算加减法一样,只要有合适的方式和系统的训练或者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他们终究都会学会这些内容。

从带着女儿开始学习数学时,我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自己,千万别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应试教育有先机而忘记初衷,在上学之前他们就应该是学会方法理解对学习的态度的重要性,并构建孩子无限的自我追求知识的认识能力。

数学学习也是如此。

而运算能力,对孩子来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重要的,我见过父亲所在的农村小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能考出好成绩,对十以内加减法进行背诵,我也见过为了提高孩子运算速度在各类突击班进行培训的儿童,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高效率的体现,没有方法没有技巧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死记硬背只能是死记硬背。

关于运算能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小班学习阶段,应该能掌握简单的以实物进行聚拢和分开的运算能力,在中班阶段能自主对实物进行分开和聚拢同时理解+=这三个符号的含义,大班阶段掌握从数的组成进行的运算,并从实物过度到抽象的数的运算能力的发展。

这是以女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得出的结论,不排除有很多具备一定特长的孩子能在小班阶段进行熟练的加减法的运算,我一直认为女儿属于天资尚可的普通孩子,所以在学习的态度上和过程上也都以普通孩子的标准展开,她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她想学我就多让她学,仅此而已,如今她很喜欢数学,甚至超越对钢琴的喜爱,最近正在自己挑战一些我认为的有难度的奥数题且乐在其中,这就挺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在从小班到大班的学习过程中,从心态上没有把数学当成一门学科,而是一起好玩的游戏来展开,在每个阶段遵照其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训练,才会激发她对数学的喜爱。

在小班阶段我也曾经在黑板上写下2+3= 的公式,她是坚决无法理解的。而当我换成“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一共多少个苹果时”,她就能轻松的回答出准确的答案。

中班阶段在她掌握了加号、减号和等于号的概念并学会一些实际的应用之后,能很快的答出2+3=5的数学公式,但是对2+___=5这样的逆向思维题目回答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样的题型到了大班以后就顺利和容易了许多。

这些实际的应用如今回想起来也许都具有广谱的适用性,在有2天的时间回忆了相关内容之后,总结出一些个人认为的道理和标准,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学习应该从具体物体过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在幼儿学习学习运算初期,很多家长都跟我一般从实物开始学习,我记得小时候我是通过火柴展开的实物运算学习,女儿的道具从火柴升级为一些水果和布娃娃,但是依然还把双手和双脚作为重要的道具在进行使用。

当有了重复的训练之后,从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可以过度到抽象的运算,孩子不依靠表面现象,依托不断训练和刺激形成的对数的理解,能用数和抽象的符号进行运算。

这点不需要过度强调,很多家长都是这么做的。在孩子大班之前,持续的强化利用生活中的道具进行学习,在大班时可以强化对抽象数字的运算的学习培训。

二、从加法过度到减法的运算学习

孩子对加法运算的理解要容易于减法运算,如果说加法是正向思维,那么减法就是逆向思维。

比如:

2+3=5是正向思维。换成

2+_=5就是逆向思维。而这样的题型实质就是减法的运算。

 

在学习的初期,先以实物的加减法进行训练,然后过度到数的运算。

 

三、从逐一加减到连加连减的学习过度

  不管是利用实物进行的运算训练,还是进行抽象数的运算,当孩子掌握了单一的加法和减法之后,就要开始进行连加和连减的训练。

比如:妈妈今天买了2个苹果,家里还有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

这是连加,以此为模板可以延伸出若干的实物连加训练。

比如:家里一共五个苹果,妈妈吃了2个,爸爸吃了1个,还剩下几个?

这是连减,同样此类型训练可无限扩散。

当孩子从对实物的理解过度到对抽象的理解之后,连加连减的运算题也可以进行一些练习。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切不可盲目冒进,孩子对单一的加减还没有熟练掌握就开始进行连加减的训练。

 

四、数的分解

在数的运算学习上,数的分解是重要的环节,当孩子对数有了概念之后(可在实物阶段展开),记得在女儿中班阶段有好几个月我们一直在玩这个游戏。

基本都是早上送她上学的路上,给她一个数字,让她给我分解。

比如:

5可以分解为0514,23,32,41,50,这样进行训练,训练的多了孩子会加深对每个数字理解的同时,也学会了对一些基本的加减法的训练。

这样的分解练习不仅仅体现在对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在学习进入到20以内加减法时,同样需要学会对数进行分解。比如

9+7=___这样的数学题,孩子初步接触起来都会很困难,但是学会数的分解就会变的简单很多。

9+7=9+1+6=10+6=16

此类题型可以无限扩展。

 

要学习数学,不是强迫,不是硬逼,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孩子掌握某些方法。

学龄前儿童学习数学应该是个游戏,在好玩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且让孩子自娱自乐爱上学习数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有了最基本的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以及热情,对孩子的各门学科的学习都将有无限的促进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