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龄前儿童识字实战指导书

(2014-09-17 12:50:11)
标签:

幼儿识字

亲子关系

亲子阅读

米小妈妈

分类: 研究式学习课堂

学龄前儿童识字更应该尊重天性

 

/米小妈妈

 

   从女儿5周岁左右开始发现她好像突然间认识了好多字,在幼儿园时很多小朋友是通过模仿和背诵老师所讲的故事,女儿大部分时间是通过朗诵给大家听。

 

   好像在突然之间,她就认识了。

 

   我深深的吸了口气,我终于轻松了,这下认识了很多字她就能开始自主阅读了。

 

   可人生总是有新的烦恼,她认识了很多中文汉字中文的绘本可以自主阅读,可是英文的绘本阅读又是盲区,于是在女儿学前班这一年,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和女儿一起的英语启蒙。我不喜欢生硬的学习方式,不喜欢强迫孩子去上辅导班(虽然她一再要求,我还是谢绝了),想让女儿在家附近的森林公园撒野的玩耍,认识更多的动物、植物,这才是我认为的童年应该有的样子。

 

    我不认为在学龄前认识很多的汉字是一件有优越感的事,这些汉字在他们未来的三到五年的学习时间里大部分都能认识,且能准确的拼写。

 

    我也不赞成通过什么千字童的识字班进行一些生僻字的学习,这完全没必要,孩子在学龄前学那么多生僻字干什么呢?去读古文?还是单纯的为了认识而认识?

 

我更不赞成家长通过什么速成的方式让孩子快速的识字,以便在小学阶段的一二年级占据更多的优势,起步快和起步平稳在未来没什么差别,这就像我们关注孩子谁先开口说话一样,你的孩子10个月会说话,你的孩子20个月会说话这都不要紧,当他们到达三岁之后就基本全部会说了,道理是相同的。

 

女儿为什么能认识那么多的汉字,其实是有原因的,也是有所谓的天赋的。

 

她开口说话很早,不满1周岁时就已经开始能说短句,在2岁左右就能跟着大人背诵大段有趣的诗歌(并非只有唐诗),在上幼儿园之后在我持续的鼓励之下能开始自己讲故事,每晚的故事时间我也不断的强化要是你识字,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的威逼利诱,加上女儿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包括不认识的汉字),所以我想她能认识很多汉字得益于从出生到如今快6岁这几年的积累和沉淀,而非一日之功。

 

当然也是有方法的。

 

方法一:潜移默化关联法适合基础汉字的学习

 

比如女儿从三岁左右开始学习认识大小多少开始,我一直是用关联法和词组法进行训练。

 

例子:大,关联的词组有:大人,大个子,大方,大眼睛等等,且把这些词组写下来带着女儿进行一遍遍的大声朗读。

 

在女儿认识这些简单的汉字基础上,进行组合训练,比如给女儿编很多的识字儿歌,日月明,就是日和月在一起的时候是明亮的明,在认识明之后用明进行组词,明亮、明白等进行延伸。

 

除了日月明之外,月月朋,两个月亮在一起就是朋,再进行词组的延伸,朋友、好朋友。认识朋之后再延伸至朋鸟鹏,认识鹏这样的汉字。

 

再比如以日为基础,日、田、由、甲、申这一组汉字也能一起学会,同时配合的这些汉字的词组也能记住很多。

 

还有以人为例子,近似的:人、大、犬、太、天、入、个、火、贝、夫、夭、内、木、从、队、今等等。

 

如此往复训练,利用一个汉字进行展开,编一些儿歌和顺口溜,同时鼓励孩子进行自己去想去认识,当然更重要的是去说,在认识上百个简单汉字的基础上延展开就是大量的词组,从上百个汉字延展开去的词组应该会有几百个,如果这涉及几百个汉字的词组都能认识之后,孩子就已经能进行基础的绘本阅读了。

 

关联法的学习,需要的是时间,家长的耐心的程度以及用心程度,当然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一定不能枯燥、强迫,在那些零碎的时间,比如在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时,每天开车送女儿去上学的路上,我都会和女儿来上几句,日月明,月月朋,鱼羊鲜,二人天、王点玉,时间长了,孩子自己认识了还能自己编纂很多的拆分短句来。

 

女儿在基础识字的前提下,我也潜移默化的告诉她“一字识半边,基本都能行动通”,虽然这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在学龄前就算是错了,我也认为是无妨的,后来总是能在跟着老师大集体的学习过程中去校正。

 

当然女儿在识字的路上也闹出了很多的笑话,比如此次南京之行,在回味鸭血粉丝店点餐时(五岁以后一般外出就餐我都是让女儿自己点餐)她跟服务员说了半天“阿姨,我要吃里骨肉”,服务员问了半天也没弄清楚里骨肉是什么,我看出了端倪,女儿把里脊的脊和骨头的骨弄混淆了,饭后我告诉了女儿脊和骨的区别,顺便还学会了脊背、骨头、屋脊等词组,有了这样的自主错误和纠正的过程,她肯定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生活中我是这样带着女儿学汉字的,是的就是这些生活的片段和有趣的瞬间,家长加以合适的引导,女儿没有上什么汉字识字班,我想认识的汉字也算多的,她没觉得有压力,还很有趣,我也没有压力也很有意思,这不就挺好吗!

 

方法二:广泛的社会化应用型学习

 

这点很多父母都在做,比如看到的户外广告牌、公交站台、汽车的尾标、学校的名称、银行的名称都会是很好的教学道具,可是很多孩子就是不爱学,不愿意去学,家长很热情,孩子很无辜或者是很平淡的态度。

 

这好像有点不对,哪里不对呢?

 

分析了身边的一些案例,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种:孩子没有基础识字的前提下,每到一处妈妈就开始点着汉字或者指着远处的汉字说“宝贝,那是什么字”,这种情况下孩子眼中的汉字都是一些奇怪的符号,跟他无关的符号。

 

第二种:孩子对某些汉字产生了兴趣,家长敷衍着一带而过。某次我在公交站台等车大概2年前女儿三岁多的时,我和女儿兴奋的趴着看公交站台上一站站的汉字,某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也凑了过来,想加入一起有趣的识字过程,其妈妈一把拉着孩子走了好像我们是个坏人似的。我想在孩子的兴趣点上,稍加引导,孩子肯定就能记住好几个汉字,也能记住自己回家要坐的公交车,可能还自己对汉字的兴趣就是妈妈那么一拉就拉没了。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情景。

 

“妈妈,那个是什么字呀!”孩子兴奋的问着。

 

“交通银行。”父母敷衍着一带而过。

 

“哦!”孩子也一带而过。

 

就这样在家长的敷衍下,一带而过。

 

而我一般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汉字,会回家在小黑板上写下来进行拆解,并跟孩子一起组词组,扩散孩子的思维和对词组的认知,并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关联故事,孩子兴趣度甚高,而这兴趣度更多时候是对我编纂出的和汉字的故事相关联。

 

久而久之,孩子每见到汉字就会追问,我也顺着她的追问进行延展,形成良性的互动,孩子识字量自然就会被提升。

 

 

 

方法三:持续的大量阅读法

 

持续的阅读的收益很多,因为女儿有良好的汉字识字基础,目前一些短篇的故事她都能自己读出来,遇上不认识的字自己编着过去,或者拿着书本来问我。

 

她问我就解答,认真的解答。

 

或者是我读,她遇上不认识的问。

 

或者是我们一起阅读,大声的朗诵,遇上不认识的她来问。

 

在持续多年的阅读习惯培养基础上,如今我也不知道她的脑瓜子里有多少有趣的句子,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又认识多少汉字。

 

这些有什么要紧呢,女儿问“妈妈,我都认识很多字了,怎么还有不认识的。”

 

这大概就是知之愈多,知之愈少的意思吧。

 

当然陪伴的阅读也是同样的问题,女儿有着大量的阅读之后发现,读的越多,没有读完的书越多。

 

在陪伴孩子成长时,我的问题也是如此,解决了的问题越多,未解决的课题也越多。

 

 

 

这有什么要紧呢,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做个有心的妈妈,温暖的陪伴,这比什么都有意思多了。

 

 

 

学前识字应该是个有趣的过程,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带着明确的功利性(上学有优势诸如此类的),以好玩为前提,以阅读为基础,慢慢的踏实的走下去,这才是王道。

 

如果你也认真的做了我和米小做过的很多事,孩子没有爆发出来,不要紧,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他们总有认识的那一天。

 

在学龄前反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特质、天赋、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然后针对性的展开培养,强化长处、补足短处。

 

一切的前提是让孩子开心,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

 

就像米小同学学习汉字一样,她主动、她喜欢问,学会新的汉字会嘴巴叨叨的拼读,学会之后会给你组词,给你组句子,她还认为很有趣。

 

这才是最好的学习。

 

尊天性,重方法,贵坚持,缺一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