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科学思维亲子游戏成长路上 |
分类: 学做父母 |
探讨:让孩子热爱科学不能只是口号
文/米小妈妈
在幼儿教育领域,从教学机构到家长,对科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以女儿为例幼儿园课后的“小牛顿科学课”,永远是最热门的辅导班。
而科学又是什么呢?在幼儿时期是通过让孩子做几个实验了解一些科学现象?还是让孩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的掌握一些纯理论的知识?
在我看来,这些并不重要。
科学既然是解释客观现象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去解释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才更为重要。
小朋友学习科学方法天方夜谭了吧?科学方法难道不应该是在大学或者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阶段才学习的吗?让小朋友学习科学方法有点太勉强孩子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你为何还要热衷追捧所谓的科学课呢?了解一些现象而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帮助,那么这些有趣的现象课上了也是白上。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女儿爱上实验课、爱上有趣的对比试验,在这些看似疯狂的游戏背后,实质就是我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化学时的一些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释疑的过程。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带着女儿在农村奶奶生活时,奶奶家的豆科植物上有很多的蜗牛,女儿也兴致勃勃的观察了很长时间。
在女儿观察蜗牛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米小,《蜗牛和黄鹂鸟》那首歌说蜗牛爬的很慢,它爬的到底又多慢呢?我们来看看它的速度好不好?”
于是我用手机计时器给女儿当秒表,拿出爷爷家的长凳作为赛道,让其中的一只蜗牛向前爬。
在记录结果的过程中,因为蜗牛爬行时候发生了方向偏离最终放弃。
在有这样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女儿自己提出要观看蜗牛赛跑,于是我和她找出了3只大小不同的蜗牛,还是在板凳上同一位置让蜗牛起跑。
结果还是因为所有的蜗牛没有沿着直线前进无法准确判断谁的速度快慢。
我和女儿围着板凳给我们支持的蜗牛喊加油,满头是汗,笑声不断,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也没有达成预期,但是我想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她肯定基本理解了对照试验的基本方法。
“蜗牛就是爬的很慢,有的蜗牛爬行时还拉屎太不卫生了,不过每只蜗牛都有四只眼睛,很可爱。我喜欢那只花斑的蜗牛。”这是这样的试验女儿得出的结论。
是的,一点也不科学,也没得出什么实质的结论。
可这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在这样的游戏不是构建孩子用工具、用方法、通过对比参照去得出他们想要的结论吗?
女儿放下各类食物,刚开始蹲在食物边上等待蚂蚁。
“蚂蚁会害怕,我们玩一会再过来,反正食物都在那里,蚂蚁也都在那里,一会就知道了。”
大概玩了20分钟之后,和女儿回来继续观察。
果然,出结果了。
“妈妈,桃块周围都是蚂蚁,肉块也有,米粒也有,橘子也有,都是它们爱吃的,这可怎么办呢?”女儿有疑惑。
“可是在这些食物中蚂蚁到底最喜欢什么呢?”对于快6岁的孩子而言,比较已然不是难题。
“当然是桃子,这里蚂蚁最多。”你看这不她已经得出结论。
对孩子而言,这就够了。
如果再深入一些,可以让孩子数在同一时间内那些食物上集聚的蚂蚁的数量,但是对孩子而言,我想这样的比较其实已经足够。
而在我粗浅的认识中,这样的一些提出问题、通过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行为,才应该是科学。
而这些提出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可发散,只要家长用心去引导,在孩子构建所谓的三观的初级阶段,肯定会有大收获。
而我一直认为,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手段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否定结论,然后往复循环的通过实验去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才更重要。
我们总是高喊着“中国孩子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弱”,我们也经常抨击这万恶的应试教育体制,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又能如何呢?
而如果你想构建孩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某些科学的方法,那么从小就得允许孩子去疯、去闹、去观察,并给孩子筹备大量的工具允许他们去观察去试验去捣鼓去折腾。
通过生活中观察、试验得出结论的这些行为,女儿如今虽然还在学龄前,但是对观察、比较、记录、对比、对照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陪着她折腾的收获。
热爱科学并不能完全依靠学校,依赖教育机构,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即使在幼儿期,我们学习的很粗浅、搞笑,但谁又能否认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呢?
身边很多的朋友高喊着要让孩子出国学习,具体世界级的学习能力,而不管是哪门知识的学习,方法永远先行。
与大家共勉之,育儿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