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乡野之殇北漂路上 |
分类: 《声色犬马北漂路》 |
乡野之殇:农村孩子的未来在哪?
文/米小妈妈
说话的是WS,先生的表弟。
标准的农村娃娃,今年中考,成绩并不理想,当然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英语不好,150分的考卷只考了60分。
WS的父亲以在农村干零工谋生,家里还有十亩左右的土地,母亲是个聋哑人。
因为和先生的家境相当,从这个孩子读初中开始,先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农村孩子不容易,这样的家庭能帮就帮吧!”这也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
“这张牌真的很难打出手啊……”先生感慨。
这样的感慨起源于WS的父母对我和先生的判断寄予的热情和殷切的希望,正是因为这样的希望,所以我们则背负了极大的压力。
“大哥,你说我这读高中以后能不能像你一样走出去,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还有这大学现在这么普遍,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吗?”WS也会有类似于我们成人思维的困惑。
是的,先生十多年前只身闯荡北京,并在此立足在整个家族看来,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得益于读书的经历,要是没上个大学怎么可能在北京生存下来呢?
因为每次光鲜亮丽的回去,也因为公公婆婆喋喋不休的骄傲和满足,因为有这样一个先进的典型在这里活生生的摆着,这一群先生的家族孩子们把先生当成一个可以克隆甚至模仿以及可能超越的对象。
这真的没有什么不好,人总是要有点奔头,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但是,从客观事实来说,WS真的是否能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挑战自我,实现成绩从平平到优秀的一个质的飞跃?三年之后是否能顺利的考上一个像样的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是否能跟先生当年一样从住地下室开始慢慢的历练自己并获得家族成员眼中所谓的成功?
这一切都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因为此先生说“这是一张难打出手的牌”。
从我和先生本意来说,对于WS,其实比较适合学习一本像样的技术,读相对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未来谋得一份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生计保障,但是我又不适合说的太多。
但是如果我和先生给出明确的建议,如果孩子未来不能获得家长心中巨大的成功,那么我们都可能成为“千古罪人”。
比如我们建议家里全力以赴的甚至卖血卖楼的供其读大学,如果发展一片良好还罢,如果大学毕业之后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个着落,我们很难不落下埋怨。
再比如如果我们建议其读个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之后还是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可能也会落下“当年就是哥哥嫂子建议我读的职业学校,要是我上大学,说不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是啊,关键就在这“说不定”的三个字之间。
当然,在农村老家,除了WS,先生的很多左邻右舍的农村娃都存在这样的对未来艰难性的选择。
这些孩子之中,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基于农村整体的教学环境、家庭因素等等综合原因造成他们在应试教育的考试中不会占据太多的优势,同时在素质教育的PK中也没太多优势可言,为此对他们来说,未来都是一个很渺茫的词汇。
读职业高中,不一定能学到什么手艺,也不一定能找到什么工作。
读高中上大学,整个家庭要背负着庞大的负担,就是这花销就远非一般家庭可以承受。
纵然家族中很多人拿先生作为“偶像”来膜拜,但是又有几人真的能在大学期间最困难时每天只吃两个馒头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呢?又真的有几人能住在地下室还在不断的学习激励着自己要前进呢?
从先生大学毕业至今已经11年的时间,这十多年时间里所经历的风雨雷电若无亲身经历,又有谁能知其甘苦?
就像WS一样,如今的我也还会思索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只不过在我如今的视野中,未来二字不仅仅包含自己在这个城市如何体面的生活下去,还包括职业之路未来也如今行进,还包括父母的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更有自己孩子的求学之路要如何走下去?
这些在很多人眼中不算什么的问题,于我都是难题。
这大概是所有的农村孩子要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从起步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无法轻松上路,也许正是这样的压力激发了我们更强悍的斗志。
总之,看似渺茫的没有未来的未来,也是要走下去的。
当然,对本文的主角WS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我们了解的世界告诉他,如果有需要在物质上能给予一定的帮助。
除此之外,从适应性和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听从孩子自己内心的意愿,给予他所需要的鼓励、帮助,这是我们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