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做父母 |
别让孩子的内心成为孤岛
文/米小妈妈
女儿的幼儿园三月份开学,从寒假至今女儿一直在姥姥家生活,借助姥姥和姥爷小学教师的特殊身份,在学校里和很多孩子玩耍的很开心,至于要开学这件事女儿似乎总是带着一些排斥,甚至为了能和姥姥姥爷多一些的被“娇宠”的生活,她学会了撒谎。
几个经典的谎言段子是这样子的。
“姥姥,你不知道你让妈妈带去北京的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都不给我吃,每次他们送我去学校后回家偷偷吃了”。
“姥爷你知道吗?妈妈在北京根本不教我学习,每天就是让我玩,幸亏我聪明才没变的那么笨”。
我:米小,爸爸现在到上海了,过几天就接你回来了,老师们和小宁姐姐都想你了。
米小:那能不能让我在家里多待一天,就一天而已。
我:你可以跟爸爸商量,你为什么想多待一天呢?
米小:姥姥的学校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我要跟他们告别……[此处省去十分钟]
我:妈妈都知道了,但是家里的测谎机怎么测试出米小这几天说谎了呀,好像说妈妈偷吃好吃东西什么的。
米小:……沉默。
我:妈妈觉得你的鼻子肯定变长了。
米小:妈妈,我就是想多待一天,姥姥学校的所有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北京的好朋友没那么多,我会孤独的。
这下轮到我沉默了,孤独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一个从五岁的女孩嘴里无意识的表达,也让我这个母亲产生了可怕的联想。
当年青春期时,我也是一个孤独的女孩,母亲和父亲通过偷看我的日记、尝试着温情抑或粗暴的沟通试图走进我的孤独的内心都以失败而告终,我觉得直至如今我和父母之间还存在着某些方面沟通的障碍,如今当我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时会带着谨慎,这是我最反感的方式。
为人子女疑惑为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缘分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如果能心贴心的交流,该多好呀!
反观我的成长,冷静的分析大概的成因是这样子的,父母从小因为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和我就没有形成一种良性沟通的平台,十几年形成了固定的高低压迫式的沟通方式,即使在青春期时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也尝试各种方式方法去弥补和我之间形成的沟通裂隙,但在高考和成绩的各种指标压力之下也没有太好的效果。
为此,当听到女儿无意识的提交孤独两个字时,我脑子里闪现的是:“我不能让女儿以后在迷茫时跟我一般的孤独,我要让她和我成为能贴心交流的朋友,不能让她的内心成为孤岛,在成长的路上没有心灵的依靠”。这样想法也许比较荒唐,但却条件反射似的冒了出来。
我想和我同龄的孩子中,很多的父母都是如此,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成绩论成败作为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之下,父母并没有和孩子构建起良好的交流平台,当很多父母开始意识到需要走进孩子内心,并根据孩子的内心对孩子进行引导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沟通时机,或者是因为长期的没有构建起和孩子平等的沟通信任平台,父母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那么,从孩子的幼儿期起,和孩子平等的相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起制定某些条约并以身作则的遵守和孩子之间的契约,是否可以作为走进孩子内心的一种尝试?
我想,我是愿意做这种尝试的,从女儿四岁左右开始,家庭的规则、看电视的规则、玩电子产品的规则、吃零食的规则都是和女儿一起民主协商制定的,女儿对我也有着很大的信任,比如班级的哪个男孩跟她求婚了,她为什么喜欢某个跟她求婚的男孩都成为我和她被窝里的悄悄话(当然这些悄悄话我也很不厚道的悄悄的告诉了先生),这是否能代表着在一定程度上我和女儿之间已经初步构建起的可以相互信任的交流平台?
善于反思和总结是取得任何进步的前提,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教材,没有样板工程,唯有将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切身体会好的继续发扬光大坏的合理规避,毕竟我们希望的孩子不仅要健康,更需要他们内心阳光的成长。
我想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应该是所有的父母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开放平等的沟通应该是前提,从小构建起的信任的惯性应该能一直延续至青春期,而后孩子渐渐的长大也许他们会懂得换位思考沟通则应该更为容易。
所以,不让孩子内心成为孤岛,应该是每位家长考虑的事情。也应该是从当下做起,完善自我平和心态,蹲下来,走进孩子用心去交流,让他们不孤独。
其实说到底,他们不孤独,我们才不会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