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道德启蒙育儿家长2岁社会早教生活女孩米小妈妈 |
2岁:直面孩子道德判断启蒙
图文:米小妈妈
女儿没有上任何的早教班亲子班,跟着外公外婆在学校里晃荡,从幼儿园的小班开始直至六年级的每个教室,在外公外婆任教学校里,她成了个小名人,一个会说英语、会唱歌、平时还说普通话、有很多玩具的小小名人,甚至春节带着女儿在超市购物还遇见了她的两个“粉丝”。看着女儿熟络的跟哥哥姐姐打招呼,我才知道原来米外婆所说的米小在学校里一点也不怕人是真的。
这属于女儿的生活片段,我没有每时每刻都参与其中,纵然有太多的无奈和感慨,这大概就是人生。你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事情都圆满。
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最初的自我道德判断标准,已经无从追寻,但是凭借着一些录像的片段,女儿开始清晰流利的表达:“吃饭说话不是乖丫丫、外公抽烟不是好老师、不爱吃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认真工作的爸爸妈妈不是好爸爸、赚不到钱的爸爸妈妈不是好人……”等等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她对于世界认识和判断的一个价值标准。
母亲看了很多的育儿书籍,不仅在理论基础上,在实践上更是有她很多的心得,她说,这应该是孩子最初的一个道德判断,家长更是应该好好的启蒙。让正确的价值观能更早的根植于孩子的心灵,陪伴她健康的成长。
好、坏;漂亮、丑;乖、不乖;听话、不听话这些对立的词组都经常从她的嘴巴里冒出来,当然在这个2岁4个月的丫头的嘴巴里,她永远是最漂亮的那个、最乖的那个、最听话的那个,大概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子的。
如何告诉孩子好坏,如何教会孩子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应该被杜绝,米外婆的很多实战经验值得被表扬,因为米外婆本身有这30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之近年来一直在不断研究婴幼儿的早教,故而很多看似普通的平常事,却蕴含着很深的育儿道理。
例子一:如何和孩子玩捉迷藏而不会因为孩子躲的太犄角旮旯而找不到她
小时候某次我和弟弟玩捉迷藏,躲在大衣柜里睡着了,害的父母找了大半个下午直至傍晚我们睡醒了从衣柜里爬出来的经历让母亲一直记忆犹新,当然这个经历对我们来说,更是没有办法忘记的,因为这件事,那个暑假的傍晚,在一大桶水里,我和弟弟被迫跪了半个多小时以儆效尤。
当然,也经常听说某些孩子因为捉迷藏而躲在角落让家长担心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会喜欢捉迷藏的游戏,故而在米外婆和米小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米外婆一再强调米小:“你躲起来,当大家找不到你的时候,你就要喊I am here,我在这里”让大家找到你,才是乖孩子,这个游戏才算结束。
所以,当米小和任何人玩这个游戏的时候,经常是,她刚刚躲在门后,或者趴在被子上藏住脸【她认为别人看不到她脸就找不到她了】,之后就开始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中英文的版本的”让大家去找她。
当然我在这里以及I am here,已经成为全家和米小的一个交流的口语。
家长在做事的时候喊一声,米小你在哪里,当她稚嫩的童声:“我在这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就是安的。
告诉孩子,当玩捉迷藏游戏时,别人找不到你,你要告诉别人你在哪里,别人还找不到,你就自己出来这样才算是赢得了比赛。
女儿遵循着这个规则。
挺好。
例子二:直面陌生人的零食诱惑该如何拒绝
因为最近网络曝光很多的幼儿被拐骗事件,米外婆多次跟米小灌输:“不吃陌生人的零食”这样的道理,并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加强。
米外婆跟米小不断的强调当陌生人给你好吃东西并对你招招手说:“米小你来,我给你好吃东西”的时候,你应该拒绝他,并告诉他,你自己书包里有好吃东西,外婆的好吃东西才是最好吃的,外婆不允许我吃你的东西。
这一点挺难的,特别是对于米小这样2岁刚出头的孩子来说。
因为外婆反复的强调,当别人给你东西吃的时候,只有外婆外公或者爸爸妈妈同意了你才可以拿来吃,否则一概不能吃,因为他们的东西脏,上面有小虫子,吃了会咬肚子疼。
通过观察,女儿还真的做到了。即使是在面对她喜欢的果肉果冻的时候,她也能克制住自己。
春节期间,舅舅给米小拿果肉果冻以希望用这个换的米小的一个香吻。米小理直气壮的拒绝了。
米小:“我不吃,你这个不好吃,外婆口袋里的才好吃,吃果冻一定要个外婆在一起,外婆喂丫丫吃,我才吃……”说的舅舅目瞪口呆后一通表扬。
这不知道孩子的脑袋瓜子里是怎样将这些大人强加给她的这些规范进行加工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的。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实例,跟孩子讲道理,你永远也说不明白,那些道理只有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游戏经过多次强调,才能被强化成属于孩子自己的道德判断。
当然,为此,家长要付出太多的努力。
不仅要告诉孩子真善美,还得让孩子知道社会的阴暗面,并能用他们稚嫩的思维进行判断,并尽量减少对于社会的阴暗带给他们的伤害。
感谢米外婆和外公所付出的一切。
愿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起成长,一起努力。只为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