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选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智慧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
文/串河平夫
智慧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呢?自古即有二种看法。有人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之不移”,有人则认为完全决定于环境与教育,古人王延相认为才能是接习的结果,一个幽闭之人是不会有知识的,“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辫牛矣!何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事乎?”
到了近代似乎仍有二种意见,不过争论带有了学术观点,即环境与遗传的关系如何?孰占之比重更大云云。
一、智力发育的遗传学基础
1、“智力”的遗传基础
智力与人类其他功能一样,是具有一定遗传基础的。正像人体所有器官的功能差异一样,脑的质与量,脑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智能)也是有差异的。目前智力当然还不能如身高体重那样,可以某一种单位予以计量。但可以借智商(即IQ)测试的方法予以作相对的比较。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
共分为200个单位,有用百分法,也有用标准差予以确定的。一般认为90~110是正常范围。
我们曾在安徽全省(包括科技大少年班)检查了39l1人,结果显示,人群中智商的分布与身高、体重等类似,呈常态分布曲线。这一特点符合多因子遗传方式(又称多基因遗传方式)。
所谓多因子遗传,是指有多个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个体某个性状的决定,如身高、体重等性状的发育就是这样。试以身高为例说明这一现象:在人群中,身高是常态分布的,即两头少中间多的钟形曲线。即,绝大部分人的身高分布在均值(平均身高)周围,特别矮或特别高(如姚明)的个体只是少数。

目前,对智力受环境(如后天教育、健康状况等)与遗传(父母遗传)共同决定这一观点,已无多少争论。实际的研究结果也提供了很多证据:
番罗斯等对有精神缺陷的人的研究证明,31%的患者其父母本身即有某种精神缺陷。倘若这些人生育,则将有59%的人智力表现迟钝。图尔曼长期跟踪研究IQ>140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一直保持着高智状态,他们的子女平均IQ>l28。
在双生子研究中发现,异卵双生者IQ差异为9.9,而同卵双生者仅5.9。证明了遗传因素的参与。在同卵双生者中,如果他们(她们)受同一监护人抚养,则彼此的IQ之相关值达到R=O.901(R=1表示完全一致),即使受不同监护者抚养,其相关也达到R=O.670,表现了高度一致性。但异卵双生者即使是同时抚养,其R=O.64也不如分开之同卵双生者,而养子与养父母之间的相关值仅为R=O.1~O.2。
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现象,祖冲之的儿子祖恒之、孙子祖皓均为数学家;画家铁坦家族中9人为画家;巴赫家族8代136口人中,有50个卓有贡献的音乐家。如此等等,都说明了遗传因素在智力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智力与后天环境的关系
智力与后天环境,也即与教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这一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显然能举出很多的例子来,因此不一一赘述。
那么,环境与遗传究竟各占多大比重昵?
以遗传度(或遗传力)为单位,有人认为是66%,也有人的研究结果是75%,由于所使用的量表的差异,这些研完结果当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医学研究还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智力(IQ)
17岁能达到100%,那么4岁将获得50%,4~8岁己获30%,最后的20%将在8~17岁获得。可见早期教育之重要性。对此,各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予高度重视,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曾经有一位外国王子,自幼被囚,17岁获释,但是不会讲话,不会行走,几经教育,仍为痴呆。死后解剖发现,其大脑未很好发育,甚至未掩盖小脑,皮质沟徊很浅,还不如类人猿。可见,不论一个人具有怎样的遗传基础,如果不能很好使用,将不会促进脑的发育与智力的完善。
下图表示教育在人的智力发育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智力是一个遗传的性状,受环境与遗传的共同作用,它的主要特点是:
(1)受环境与遗传的共同影响;
(2)一级亲属发生率接近群体发生率的根植(无论高智或弱智者的发生率都遵循这一规律);
(3)同卵双生的一致率较高。
也可以这样来表述以上特点,即:
(1)两个极端型(高智和弱智)个体彼此婚配后:后代的智商倾向于中间类型(普通智力)。但是,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这些后代之间也有一定的变异范围(有些聪明,有些笨);
(2)两个智力一般(普通智力)的个体彼此婚配后:所生的后代大部分也属中间类型。但由于多对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将另文解释),外加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后代之间的变异范围更广,有时会出现少数近于极端变异的个体(高智和弱智);
(3)在一个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变异分布广泛,出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情况(即,普通智力的后代多,高智或弱智后代少)。其中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了作用。所以,人类各个群体(如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是不大的,但个体之间则可能有较大差异。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智力发育不全的种类及智力变异的范围,的确是极其多种多样,变化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应当区分不同的情况,在施教过程中,除了“一视同仁”而外,尚须“因人而异”。
二、智力发育不全的发病原因
1、原发性智力发育不全的病因可区分为:(1)多因子遗传;(2)不良教育的后果。
2、病理性的智力低下原因极其众多,大致可分为遗传性病因和非遗传性病因两大类。
(一)遗传性的智力发育低下
(1)单基因病,即单基因隐性或显性遗传方式造成的遗传病。主要是一些代谢性遗传病,目前已知的百余种遗传性代谢病,除少数外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如苯丙酮尿症(俗称白痴)、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劳蒙毕综合征、糖元累积病的某些型。
(2)染色体病,一些染色体异常也是智力发育不全的主要成因。三体综合征: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2l-三体综合征,也称作唐氏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除2l-三体综合征外,其它染色体也可发生三体现象,如18-三体等等,三体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600~1/800,占智力低下的l0~20%。脆X综合征:是另一种引起智力低下的常见染色体异常。患者一般为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特殊体征(如大睾丸、大下巴)和行为异常(如容易攻击他人),以及有特征性的细胞学表现(性染色体X存在脆性位点)。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此病属单基因突变所致,因此有人将其归入单基因病。此病的发病率为男性l/1600~l/2000。性别异常(性染色体异常):也是引起智力低下的常见染色体异常,如克氏综合征(XXY)、特纳综合征(XO)等。前者身材较高,小睾丸、小阴茎及无(或少)胡须、无喉结。后者女性第二性征不发育,胳膊肘外翻,蹼颈(俗称塌肩),身高不足150cm。以上两种性别异常的个体都不能生育。
染色体异常所致智力发育不全约占全部智力低下患者的14%,可见发病率之高。
(3)血型不合,也是常见的先天发育障碍的原因,如A与B血型男性与O型女性婚育的子女,常易发生新生儿溶血而造成发育不良,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非遗传性的智力发育低下
1、常见的原因:除了一些内分泌病、传染病的后遗症、癫痫持续状态、外伤性痴呆而外,产伤是发病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南京的一项研究结果,共调查了818人,其中55.75%是先天性智能发育障碍,而33.63%为后天罹患之病例,在这33.63%中,产科原因是占第一位的。胎儿缺氧(宫内缺氧)使脑组织与脑膜水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也随之升高,血液外透,可导致胎儿颅内血肿,严重者可并发脑组织溶解,造成脑损伤。主要后遗症为脑瘫、脑积水、原发癫痫和智力发育不全,而前三者又是后者的成因。北京调查3l9例产伤所致颅内出血,24.8%(79例)死亡,23.3%(64例)有后遗症,其中智力缺陷者即达11例,运动障碍8例,癫痫13例。其中13例癫痫患儿成人后很可能也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缺陷。另外,滞产、妊娠毒血症、过期儿、脐带因素、胎盘病变、宫内发育不良等,也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些患者如果能够开展产前诊断,当然可以在宫内予以明确并中止妊娠。
2、可能有遗传因素参与的智力发育低下
这类疾病发生率较高,如:地方性克汀病(俗称呆小症)、克山病、高氟症等。
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列举智力发育低下的病因分类

三、医学建议
l、对一些非遗传性弱智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予以矫正,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予治疗,并改善缺氧状况;癫痫持续状态必须予以中止;对一些外伤引起的痴呆,目前已有立体定向手术或以γ刀定向手术之可能;克汀病应注意补碘,并补充激素;其他内分泌原因也可以采取“激素替代”疗法。
2、遗传代谢病是过去认为无法治疗的,现在已有各种手段与方法。如苯丙酮尿症婴儿出生后不能饮食母乳,在确诊后必须喂食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代乳品;半乳糖血症应注意禁食乳制品;肝豆状核变性应予排铜治疗,目前临床上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此病的诊疗已卓有效果。
3、有报导说,叶酸类药物可以提高部分脆X综合症患者的智力发育水平。对此还需进一步证实。
4、我们强调对某一些遗传性痴呆的早期与产前诊断,现在国内各大医院都已经开设了遗传咨询(也有称优生优育咨询)门诊,有些甚至能进行染色体病产前诊断。一些严重性代谢性疾病也被国家列入各正规医院新生儿必查项目,基因的产前诊断方法也已在很多专业实验室普及和完善,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智力低下防治工作。我们希望各位正准备怀孕或已经怀孕的朋友能分享这一高科技领域为我们带来的希望与喜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