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爱孩子还是爱面子

标签:
燕无风雨刘燕芳育儿 |
分类: 家庭教育 |
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更爱孩子,这在全世界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了,然而我们的很多父母却不知道怎样爱孩子。一个中学生在作文中诉说:“我觉得现在的父母最爱的好像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好成绩;家长在我心目中似乎也不那么慈祥,而是很功利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另一个学生说:“从父母期盼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考取一所名牌大学,为父母争光!”
有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做错事,希望孩子们能照着我们设计的方向发展,获得无数的荣誉,为我们当父母的增光添彩,帮助我们赢得老师和我们认识的人的掌声。大家会说,看,这家人是多么教子有方啊!可是孩子呢?被父母在虚荣心驱使下学这学那,考这考那,折腾的痛苦不堪,出现不少悲剧。下面我们一起看来自网络上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
一位家长,在孩子芳芳小学毕业时,到处找人找关系,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入当地的重点中学。老师建议说:您的孩子学习基础差,自尊心又强。进了重点学校后跟不上,反而会伤害她。家长却说:左右邻居家的孩子都进了重点,我孩子不上重点中学,就会让人笑话。交了大量赞助费,父亲如愿以偿,可孩子在班里一考一个倒数第一,连倒数第二都没拿过。孩子变得回家不敢说话,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见了老师就想溜到一边。一学期还没完,芳芳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案例二
一位单身母亲,为了光宗耀祖,不顾女儿的强烈反对,毅然将刚刚考上大学的女儿送往英国留学。从小娇生惯养、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女儿难耐异国他乡的孤苦,一味地抵触母亲,最终竟采用了报复的手段——和一位小她几岁的男孩恋爱同居,最终导致怀孕。
最后为了筹集回国做人流的经费,她竟和男孩在国外策划制造了一起“夺命劫财”的惊天大案。这个女孩在被判处死刑前,对律师说,“如果不是我妈当初逼着我去留学,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结局,我恨死她了……”
案例三
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女孩,在当地学习特别好,列为全国的保送生。她的父母非让她报考全国顶尖大学不可,她不想去,可父母逼着她去,让她为祖宗增光。她违心地去了那所大学。在入学后的考试中,她的成绩列为第18名。这样的结果让她这位习惯于考第一的孩子承受不了!于是跳楼自杀了。妈妈闻讯赶回学校,呼天抢地地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啊!”
所有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但正是这种虚荣心,使得象芳芳这样的孩子在痛苦的挣扎;使无数的孩子在名目繁多的各类辅导班里受罪;使多少没有钢琴、舞蹈天赋的孩子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甚至出现了案例二、三中谋财害命、孩子自杀的极端现象。
在生活当中,家长如此强烈地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指定孩子必须读重点学校、必须考高分,必须上重点大学。其中的缘由,一方面与家长补偿心理有关:一些家长自身在动乱的年代失去太多个人理想,就把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成了逼子成龙。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长期的恶习——好面子,致使家长具有强烈的虚荣心。
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说,一直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府,这是孩子想要的呢,还是自己的虚荣呢?看看这位妈妈的反思,也许正在忙着给孩子“进补”的你会有所思。
一个妈妈的反思
希望孩子上最好学府,是孩子想要的,还是我自己的虚荣呢?
我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级,在这之前,我一直想让孩子快乐学习,但看到周围朋友的孩子都那么努力,受环境影响,我也开始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现在,我给孩子报了4个培训班。
一个周末4个培训班,想想,我也心疼孩子,心里很内疚,也很迷茫。
现在,我在想,我把孩子定位为为数不多的精英,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府,是孩子想要的呢,还是我自己的虚荣呢?
如果换成是我的话,我愿意从小到大被父母逼着学习吗?
或许也会反感吧。
我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吗?
答案:是,我的孩子真的很好。唯一不好的是,因为我拿他跟他身边无数更优秀的孩子作比较,所以他才需要进步,前提不是因为他不优秀,也不是因为他不努力,是因为我想让他追逐更高的名利。
上名校是孩子想上的吗?
答案:不是,是因为我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想让他比所有人优秀,所以我想让他上名校,将来找个好工作。
冷静下来想想,如果是别人的孩子,而我置身事外,我可能会做以下总结: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定位为少数的尖子,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会让我们后悔一辈子,孩子或许会恨我们,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
回头看看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就,我混了20多年了,自认为一直很努力,依然平平,却没有任何人逼我。
再想想,我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努力,是因为我想要的还没有拿到,而想从孩子身上得到,换位思考,我真的爱孩子吗?
相信我们的父母是真心爱孩子的,孩子们不应该成为我们虚荣心的点缀。每一个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把孩子成长的权利交回到孩子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干了拔苗助长的傻事而不自知,我们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增长自己才干的机会。因此,在选择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们毫无自由可言,更无法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这些兴趣和爱好是孩子们成长最宝贵的助长剂。 我们生养了孩子,但孩子绝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要真正爱孩子而不是爱我们自己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