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刘燕芳家庭教育 |
有家长说,每次我都对孩子讲道理,他就是不听,我该怎么办?我要问,你讲道理有没有效果?如果医生治疗时没有效果会不会重新选择一种方法?同样,你唠叨不休,孩子一听就烦,你有没有想到过要换一种方法?
有一位母亲咽喉长了结节,手术后,医生告诉她必须在一个月保持沉默。孩子考试没考好,回来告诉妈妈,如果是以前,她一定会大声批评孩子,并唠叨不休。但这一次她不能说话,只好搂住孩子,用手抚摸着孩子。
孩子第一次发现妈妈没有唠叨,而且还很亲切,一下子觉得非常幸福。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妈妈没有抱怨孩子一句,孩子成绩居然直线上升。所以有人说一个家庭如果妈妈会适当保持沉默的话,家里将有两个人得到解脱: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孩子。
一位哲人曾半开玩笑地说“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面红耳赤争吵的两个人,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的结局多是不欢而散。此时,如果一方能够适时沉默,可能效果更好。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曾经说过:“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沉默是理性的开始,并且引导双方冷静思考。不懂沉默的人,必然难以倾听,但不了解对方又如何沟通呢?
前几天参加同学聚会,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你先不要着急纠错,先沉默几分钟,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
我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犹犹豫豫地往门口走去,走到门边时还回头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我。整个过程,我虽然没有说话,但眼神一直在儿子身上,我的脸色也很严峻。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回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但还是沉着脸问道:“你错了?那你错在哪呢?”儿子期期艾艾地说清楚了错误,居然都能说到点子上,态度也很诚恳。这小子,这些道理明明都懂,哪里用得着我苦口婆心教育他。
我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总是做错事,再去改正错误,那也不好。犯错多了,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看来,老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
此后的几天,儿子表现得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儿子很高兴,可是,过了不久,儿子又开始犯错了,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
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都让儿子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犯错了,而我的沉默是给他时间和机会。儿子渐渐学会了及时改正错误,犯错也越来越少了。
沉默体现威严:父母若发现孩子语言轻狂放肆或行为不够检点时,可以采取沉默的态度,使自己显得和谐而稳重、慈祥而威严。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于是会自觉地收敛起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