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默也是沟通的秘诀

(2013-09-04 10:33:08)
标签:

育儿

刘燕芳

家庭教育

                                     http://s10/mw690/50e0f45cgx6CnMB02lH59&690

                                         沉默也是沟通的秘诀

                                                               刘燕芳

    为什么孩子一到家就躲进房间?孩子怕什么?怕家长的唠叨。试想,如果妻子在厨房做饭,丈夫在旁边唠叨,要放盐,要放油,火太大了,菜要洗干净,妻子会不会嫌烦?再比如,如果你工作时,同事一会说你要这样,一会告诉你要那样,你会不会嫌烦?
  有家长说,每次我都对孩子讲道理,他就是不听,我该怎么办?我要问,你讲道理有没有效果?如果医生治疗时没有效果会不会重新选择一种方法?同样,你唠叨不休,孩子一听就烦,你有没有想到过要换一种方法?

有一位母亲咽喉长了结节,手术后,医生告诉她必须在一个月保持沉默。孩子考试没考好,回来告诉妈妈,如果是以前,她一定会大声批评孩子,并唠叨不休。但这一次她不能说话,只好搂住孩子,用手抚摸着孩子。
  孩子第一次发现妈妈没有唠叨,而且还很亲切,一下子觉得非常幸福。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妈妈没有抱怨孩子一句,孩子成绩居然直线上升。所以有人说一个家庭如果妈妈会适当保持沉默的话,家里将有两个人得到解脱: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孩子。

一位哲人曾半开玩笑地说“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面红耳赤争吵的两个人,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的结局多是不欢而散。此时,如果一方能够适时沉默,可能效果更好。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曾经说过:“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沉默是理性的开始,并且引导双方冷静思考。不懂沉默的人,必然难以倾听,但不了解对方又如何沟通呢?

    请各位家长来听听一位父亲在家庭教育沙龙上的发言。

    中国有句古语:“子不教,父之过。”作为父亲,我时刻关注儿子的成长,对儿子严格要求。只要他的表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我就会立刻纠正、教育。但事与愿违,儿子对我的话常常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前几天参加同学聚会,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你先不要着急纠错,先沉默几分钟,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

  我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犹犹豫豫地往门口走去,走到门边时还回头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我。整个过程,我虽然没有说话,但眼神一直在儿子身上,我的脸色也很严峻。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回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但还是沉着脸问道:“你错了?那你错在哪呢?”儿子期期艾艾地说清楚了错误,居然都能说到点子上,态度也很诚恳。这小子,这些道理明明都懂,哪里用得着我苦口婆心教育他。

  我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总是做错事,再去改正错误,那也不好。犯错多了,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看来,老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

  此后的几天,儿子表现得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儿子很高兴,可是,过了不久,儿子又开始犯错了,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

  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都让儿子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犯错了,而我的沉默是给他时间和机会。儿子渐渐学会了及时改正错误,犯错也越来越少了。

    古罗马思想家西赛罗说:“沉默蕴含着一种艺术,沉默也蕴含着雄辩。”家长教育孩子要学会巧用沉默。

     沉默用于暗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就应该自己做到,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孩子作出暗示,这样可以使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自觉形成良好习惯,从而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
    沉默以求慑服:父母若发现孩子犯较严重的错误而又弄不清楚真实情况的时候,为使孩子不隐瞒过错,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可以作沉默不语状,让孩子在父母的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压力,自觉把问题讲清楚。这样父母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沉默体现威严:父母若发现孩子语言轻狂放肆或行为不够检点时,可以采取沉默的态度,使自己显得和谐而稳重、慈祥而威严。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于是会自觉地收敛起不良行为。
    沉默代替批评:父母在批评和劝诫孩子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当众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方式和态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因此有时候用沉默来代替对孩子的直接批评和斥责,反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沉默表示和缓: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或进行交谈时,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可以使自己有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孩子反应的机会。特别是当孩子与伙伴发生纠纷,父母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适当使用沉默,进行“冷处理”以缓和气氛,使孩子冷静和理智一些,从而接受父母的教育。

    当然沉默的时机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出现在谈话的开始、中间、也可以出现在谈话的最后时刻。总的原则就是“避其锋芒”,观察对方有多急切地想表达观点,让对方说够,也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倾听和思考,给对方制造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也让自己保持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当然,凡事要有度,若是沉默时间过长,让双方都觉得有些尴尬了,则要赶快找些话题,打破僵局。

     适当保持沉默有时比激情的演说更有威慑力,沉默后的发言更容易得到别人的重视。说到和孩子沟通,期望您不仅能想到语言和手势,沉默也是沟通的秘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