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2009-12-01 20:34:24)
标签:

基金

商业模式

盈利模式

垄断企业

完全竞争

护城河

杂谈

分类: 理论
    对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对经营风险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相当于给公司经营的最大风险划一个框,把全部经营风险试图框在里面。
    另一方面,通过对商业模式的分析,了解企业战略战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对于权益类资产的持有人来说,判断公司的发展前景也是重要的。


    微观经济学对企业做了如下的划分: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长期来说经济利润为零。
    *垄断企业,长期来说可以获得经济利润,社会为此产生无谓损失。
    *竞争和垄断之间,存在空间。比如政府管制的行业,差异化竞争的垄断企业,寡头竞争的市场等等。

    这是对一门生意,一个企业的最基本经济性质的划分。


    此外实际分析企业的重点有:
   (1)企业的盈利模式是怎样形成(设计)的?是否成立?是否有独特性?
   (2)市场接受企业的盈利模式吗?企业是否因时而变?
   (3)竞争对手如何应对?

    这个“实际分析”的重点比较复杂,必须展开谈一下。打个比方:

    某人有一把枪,准备到森林里去用枪打兔子,呵呵,这是个好主意!森林就是市场,用枪打是商业模式,森林里的兔子数量是目标客户容量,打到的兔子是收益。那么比照上述分析:

    (1)用什么枪打兔子?以前用这种方法打过类似的生物吗?很多人用这种方法打兔子吗?

    (2)森林里有那么多的兔子吗(市场调查)?当地的兔子适合用枪打吗(市场适应这个模式吗?)?会不会打一只兔子后它们就集体搬家去草原了?(这个比方有点牵强了,呵呵一笑)?带几把枪去打兔子?(目标顾客有多少?怎样扩张?)一个人带一把枪打兔子的收益大,还是十个人带十把枪打兔子收益大(扩张划得来吗?)?

    (3)有对手吗?会不会去打兔子的时候发现无数个神枪手都带着枪在找兔子?(竞争对手)

    最后还是要强调,好的商业模式有了(用枪打是可行的),可是,身边只有那一片森林和那一群兔子(市场),如果森林里的兔子早都是“惊弓之兔”(市场不适合这个商业模式),那么就不要在这个森林(市场)应用这个商业模式(用枪打)。好的商业模式一定还要有市场适应性才可以生存并发扬光大,君不见肯德基也有关闭的门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企业在进行以上讨论的盈利模式的设计、落实、改进,再重新设计、落实、改进的过程当中,会逐渐发现适合自身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存在于细分市场中,也可能适合扩张到更广的商业领域,最后,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形成独特的“护城河”。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将自由市场上的成功企业形容为平原上的一个个富足的城堡,核心竞争力是他们的护城河,竞争者是围城攻打的掠夺者----我相信,在最大最富足的城堡、最深最宽广的护城河之外,有着密密麻麻最多最强大的侵略者,日夜强攻,永不停止。


    我认为对于企业定性分析,记住以上简单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


 

    过于理论化吗?这类问题重点可能就在于逻辑性。
    下面举的例子不会让人觉得生搬硬套不自然吧。
    首先,关于企业的经济性质的划分,可能通过ROE期望值直接影响到估值,比如说:
1)完全竞争性质的企业,用长期的眼光看,其最安全的估值当然是不应该超出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率的,比如说长期国债收益率。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完全竞争类型的企业经济利润为零,长期ROE将收敛于一个常数,该常数为“行业平均财务杠杆倍数*无风险收益率”。典型的例子,比如象电器企业。
2)接近完全垄断性质的企业,用长期的眼光看,这类企业的经济特权必然带来高利润,其ROE的数字大体决定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容忍程度。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垄断企业长期利润增长率大概在15%附近,约相当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3倍。典型的例子如机场和高速公路项目。
3)寡头垄断性质的企业除了与社会博弈外,更重要的博弈产生于寡头之间,其ROE期望值处于完全竞争企业和完全垄断企业之间,典型例子如目前的乳业。
如果说期望的风险收益率等于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平均杠杆(本人猜测实质相当于是风险折价)乘以无风险收益率,那么:
完全竞争性质企业的通常估值水平PB=1;完全垄断企业PB=3,寡头垄断企业PB=1~3。
然后是企业的盈利模式。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有些领域,固定的收益水平是很容易在业务扩张(这种扩张有时很容易)的时候保持不变的,比如银行业;而有些领域,收益水平可能会随着业务的扩张(尽管这种扩张有时并不容易)而降低,比如新兴的汽车行业;还有些领域,收益水平可能会随着业务的扩张而增加,比如产能很容易满足的软件行业。不同的盈利模式,对应了不同的预期收益。
1)企业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是否有独特性?
投资者在这里需要回答的主要是“懂不懂”的问题,是否明白了企业是怎样赚钱的,其“关键手段”在哪里?是否有独特性主要是看有没有面临强大竞争的可能。这方面看互联网的新兴企业如腾讯和新浪等会有所启发,腾讯通过社交网络造就用户更换软件的高成本,其独特性是利用客户浏览量来吸引广告商直至盈利的新浪所难以比拟的。因为盈利模式的高度可转换性和竞争对手的逼迫,对企业盈利模式的分辨,可能产生“事后诸葛亮”的聪明或愚昧,投资人要弄清楚自己的判断是来自经验智慧还是运气,在我眼中并不容易。
2)市场接受企业的盈利模式吗?企业是否因时而变?
这方面,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即时已经在传统市场培养了非常成功的盈利模式的企业,换一个新的市场时居然有时会节节败退,比如沃尔玛在中国(当然不是创业角度的失败);而反过来,国美苏宁的商业模式,尽管伴随着劣质的服务水平和不算愉快的购物体验,却在中国市场节节高升。这其中蕴藏着“市场适应性”的商业原理,也就是说,商业战争中盈利能力的获得,一个好的商业想法和操作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更大的程度上,是否能赚钱,在于市场让不让你赚。市场真象商家想象的那样吗?在我眼中判断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要基于经验的感性(艺术)和运气,然而,一个因应市场积极调整的公司,就可能占有先机。
3)即使企业以上两点都做的很好运气也很好,它仍然不一定可以赚钱,很大程度上要视乎它是否会碰到一个强大的对手。
老巴常提到能力圈,在商业上可能是个悖论,因为,其本质在于,我们在商业实践中不一定要每件事都做对,而是只需要挑出我们会做的事情,然后将这些事情做对就行了。这样的方法论是规避竞争的,是不适应竞争性社会的实践的。比方说,一个市级的长跑运动员,他如果决定靠这行混饭吃,那么他的最佳策略就是只参加市级的比赛,而且将所有出产省级以上对手的城市都圈出来,从来不去。如此,这个市级的长跑运动员,就有机会成为嬴得最多的运动员了。可是,这个市级的运动员,他是一个好运动员吗?他以这样的精神,难道有可能把长跑这项运动玩好吗?
即便是一个看出来“只在市里跑”可以获取长期荣誉的运动员,实际上,他仍然不能排除自己选出来参加比赛的城市里总是冒出“省级新秀”的,从这个角度看,商场和运动场真的是不好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M1 vs M2
后一篇:利润的来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