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教育意义精神病散发大义文化 |
分类: 杂文 |
杀死自己的A面
文、黯歆
假使你看过《A面B面》,在你并不懂其有什么深刻的教育意义,也不管其粗鄙的内涵和烂透的情节的状况下,我要恭喜你,单就这个影片的名字而言,你所能收获到的就是在心里埋下了关于人生中果真存有两面性的种子。顺便提一句,那电影也真的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人人都是精神病,是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得出的结论,内涵的同学也看得出来,人人俩字所蕴藏的含沙射影。而精神病一词,我对其还有一个粗鄙的认可:那些浑身散发着一股势不可挡的牛逼气势之人,在通常没被大众所接受的情况下都被叫做精神病。按照这两句话的理解,虽然看起来有些矛盾,但结合之后我所得出的结论是:人人都是那个散发着一股势不可挡的牛逼气势之人。所以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双面性里,都包含着一个A面和一个B面,A面负责散发,B面负责牛逼。
A面,在我看来,是一种关于情感和理智的存在。每个人心里都会存有一个A面,可以是正大光明,也可以是偷鸡摸狗,总之是与有爱相关,包括了爱心、爱情、友爱等等内容。放大了看,这种爱可关乎国家关乎社会,往小了说,这种爱就是你睡过的某个姑娘是否还能上演与你有关的续集,中间那个灰色地带,也可以是让你时刻厌烦、鄙夷、唾弃、嫉妒、不渴望其悲伤又渴望拥有的亲情及友情之类的人之常情。这个A面这么来看就复杂了,用我狗屁的逻辑来看,它包含了太多我们生活中必须经历的情感问题,也掺杂了太多让自己无法淡定的决定因素。
而情感的散发,正是A面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在多数时刻会这样表现:乐观于祖国之大义,悲观于小人物之情感。乐观于祖国之大义,是因我无能改变祖国之弊端,希望它好,却又无处可见它哪里好,这种外界与内心的矛盾相结合,自然产生的是一种情感问题,可用一句英文描述对这一条的概括,那就是:cao ni ma,或者直接用汉语大言不惭的来表达这份情感,那就是后悔了投胎的不准确,当然这么说有些悲观,但我确实在这方面属于乐天派。而悲观于小人物之情感,又是另一种关于情感的散发。当然,我心里也实在渴望着在小人物情感这方面不存在悲观,都是真诚以待,都是不分阶级,都是互相尊重,都是不争不抢,都是家庭和睦,都是爱在深秋,都是和谐社会,那多好。可要是这样,A面存在的意义就顿时减半,现实不允许,内心也完全没有那么超凡脱俗。所以你会看到,在这一个自我描述的故事情节中,我会因油价上调而悲观,会因猪肉涨价而悲观,会因买不起房而悲观,会因找不到姑娘而悲观,会因与亲与友的不和睦而悲观。
将上文所述的乐观与悲观,将大义与小义相提并论,将国家大事与自我情感相结合,并被收入只有一面的性格里,矛盾如几何和代数,它们所要进行斗争之强烈可想而知。
而B面,在我看来就简单的多,可以真正的牛逼,在牛逼不起来的时候可以装着牛逼,就形成了自己B的一面。B面并不负责有关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与爱无关,更与生活毫不相干。它可以在A面作祟的时候,站出来用B的一面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A面时提到关于油价上涨买不起房找不到姑娘这种现实带来的伤痛泛滥时,我完全可以用B面解释这一问题:油价上涨跟我无关,我又没车,买不起房怕什么,还不用担心被强拆呢,找不到姑娘怎么了,我还懒得琢磨找到的她之前生过几个孩子交过多少男友呢。这么一想,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用赖宝说过的一句话概括这个例子,就是“自欺欺人也要自得其乐”,而这一点,就是我所认为的关于我B面的理解。
曾几何时,我的人生一直被B面所主宰,不论发生什么事,都是由B站出来解决我内心的疑问,但是现在,在经历和看到了很多事情后,A面不知为何的像是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开始在我的大脑里崭露头角,这使我倍感焦虑,已经到了无法抑制情感的地步,并在每一个深夜,都让自己阴郁的如同丢失了骨头的野狗。我很不开心,也确实没有哪一个心门让我开了进去。
我累了,不愿再让有关情感的思想扛起胜利的旗帜插在心口,于是我做出个决定,给我身体里的B一把刀,再把A用欺骗的手段招致刀前,然后用出全力拍向B的右手,以B之名,杀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