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2017-09-03 16:30:13)
标签:

文化

       古代人打仗,交手之前,都要先来一通檄文,表示自己如何师出有名,对方怎样危如垒卵,最后,自然还要讲一通识时务者为俊杰,对方最好早点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大道理。
       这檄文,不用说,是张扬自己威风打击对方士气的有力武器,所以,几乎每次出兵之前,都要来这么一篇。可问题是:结果却往往是文章写得漂亮的一方给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那些个写漂亮文章的人有的还给捉了起来。倒是文章不怎么样,甚至根本就不做声的一方大获全胜,这就是我所谓“文章漂亮,战绩糟糕”。 
  三国时,袁绍跟曹操争夺天下,出师之前,袁绍找来当时的文章大家陈琳给他来一篇气壮山河的檄文。这陈琳可真是才子,一落笔就像自来水龙头坏了,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文章从曹操的祖宗八代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最后雄赳赳地宣布“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文章是好得不得了——好得几乎都可以当药用:曹操当时正患头疼呢,看了这文章,居然马上头也不疼了,浑身上下舒坦得不得了。
       可就是有这样奇妙的檄文的袁绍,最后还是给曹操打了个落花流水,兵败身亡。而写这奇妙文章的陈琳,最后也成了曹操的阶下囚。这下,曹操要问个明白了:“姓陈的,你给姓袁的写檄文我也不怪你——文人嘛,就靠这吃饭。问题是,你骂我就行了呀,为什么连我祖宗八代都不放过?”陈琳不愧才子,理直气壮:“俺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一听,马上醒悟——对呀,这箭现在不在我手中了么,我跟它计较什么?赶紧用它射入吧!于是将其收为自己幕僚,让他写文章骂自己对手祖宗去。奇怪的是:跟了专门打胜仗的曹操,陈琳再写不出这样气壮山河的文章了。 
  转眼到了唐朝,光宅元年(684)武则天称制,李敬业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起兵反对武氏。起兵之初,照例要找一个大手笔来写一篇吹晕自己骂倒对方的檄文。这次,他找来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这骆宾王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快写出著名的《讨武氏檄》,其中有云:“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得不可一世。武则天读到时,虽然头疼病没有治好,却也大惊失色,连问部下——“这等好文章,是谁写的?”下面回答是骆宾王。于是武则天发怒:“宰相安得失此人?”可就有这么一篇好檄文撑腰的徐敬业最后还是兵败被杀!至于骆宾王,有人说他投水死了,也有人说在灵隐寺出家当了和尚——反正是非死即隐。 
  再转眼,又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年底(1895)。当时中国在跟自己一直看不上眼的小日本作战,结果开战不利,北洋水师已在困守刘公岛,离覆没不远。而陆军则从平壤一直退到海城。此时,湖南巡抚吴大徵危难时率军出征,出征之前,也写出一篇雄赳赳的檄文,其中有云:“两军交战之时,凡尔日本兵官逃生无路,但见本大臣所设投诚免死牌,即交出枪刀,跪伏牌下,本大臣专派仁慈廉干人员收尔人营,一日两餐,与中国人民一律看待,亦不派做苦工,事平之后,即遣轮船送尔归国。本大臣出此告示,天地鬼神所共鉴,决不食言,致伤阴德。若竟迷而不悟,拼死拒敌,试选精兵利器与本大臣接战三次,胜负不难立见。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法。请鉴前车,毋贻后悔,特示。”牛皮得不得了,结果,如你所知:打一仗败一仗,三战三北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他老人家自己。最后,中国只好跟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之所以文章漂亮战绩糟糕,原因大概是:这些将领都把功夫用在做文章上去了,来不及考虑打仗的事,当然只能一败涂地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