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武则天爱恨交加的奇才

(2014-01-13 15:43:38)
标签:

刘照兴

文化

“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年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四杰”中,骆宾王年辈最长、阅历最多、遗闻轶事也流传最广。他一生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后又蒙谗下狱,对武则天大为不满。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依然甘当幕府,还以痛快淋漓的笔致,写下了那篇有名的《讨武氏檄》。武则天读后吓得花容失色。本是宰相之才,却被逼得举旗造反,女皇怎能不爱恨交加?
 
骆宾王(约640— 684以后),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其为五律,精工整炼,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公元683年腊月,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权欲极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时,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的长孙,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这时贬为柳州司马。因此他的祖父死后曾封扬州大都督,所以他没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扬州,密谋起事。骆宾王在四川军中,大约就和徐敬业结识,所以徐就密召骆宾王参与。经过一番密商,制订出行动计划:确定以“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为号召;首先占领扬州城,作为起事根据地;徐敬业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为艺文令,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历数武则天的秽行劣迹,阴谋祸心,深明大义,准述起兵目的,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结,写得气势磅礴,仿佛长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楚州率先响应,兵不血刃就拥有扬、楚两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润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然后再经营中原。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刘照兴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70岁左右。(刘照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