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元认知——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4)

分类: 个人写作 |
(图释:思考如何思考)
元认知
——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4)
文字实录
讲演者:吴骏
谢谢大家,非常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继续交流。我们这里有家长,也有教师,有新进入家长行列的“新家长”,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家长”。我作为一位父亲,有20年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经验;作为一位教师,曾在大学和中学工作;我会把自己这2、30年以来的观察,无偿和大家分享。
我们的家长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和成长经历各异,有不同的思想是完全正常的,做家长不够完美,都是正常的,完美的家长不存在。只要不停地学习,就会越来越好。我们系列讲座,就是帮助家长。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只有一些道德训导,简单化的训导,经常难以应付。我们做家长的,很有必要学习现代心理学。多一个应对的工具。事实上,我也是从学习儿童心理学,走上了基本合格的父亲的道路。
我们每一次讲座,围绕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前三讲分别是认知失调、儿童的非理性信念、青少年的非理性信念。今天我们第四讲,讲的是元认知。
主要讲两个问题,什么是元认知,怎么发展元认知?有一些通俗化的解读,如果您是心理学专业人士,请忽略那些通俗化的东西。为了帮助更多的家长朋友学习,暂时做一些通俗化,是迫不得已。
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我们讲座里经常出现“认知”这个词儿。认知心理学,是大约50年前发展出来的心理学的一个流派,研究人如何学习、思考、做决定。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一场文化浩劫,就是那个时候,认知心理学发展出来,拉开了我们国家的心理学和发达国家的心里虚的差距。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姊妹学科。同胞姐姐和妹妹,一个长不好,另一个肯定长不好。很遗憾,所以今天很多上过大学的人,甚至是搞教育的,也对这些认知心理学知识所知很少,不要说一般社会大众了,为什么?因为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和普及落后了。好在,现在我们国内正在追赶。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如何学习、思考、做决定,不用说了,和我们的学习的关系很大。通俗一点说,认知心理学就是学习心理学。
说到学习,很多家长都曾经对孩子的学习着急,上火。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不去看书?明天都考试了,你还在这里慢悠悠的?”自控力,和元认知有关。
或者,家长对孩子说“你知道你自己在干什么吗?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吗?”这个“自知之明”,和元认知有关。
元认知,通俗地说,就是学习如何学习,思考如何思考,知道如何知道。这个“元(meta)”,就是超越(beyond)的意思。汉语里,元,有很多意思,例如“开始”,这个也很好,元认知,是认知开始的地方,也完全说的通。
上面的那个例子——一说就会,一考就完蛋。过去我们会说,这孩子掌握的不扎实,甚至用一个道德词汇——浮躁,不踏实,骄傲,去描述孩子。有时候也是对的。有时候,这类道德训诫的效果很差,有时毫无效果。 为什么?
有了元认知的相关知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思路。群里的家长,尤其是还年龄还小的家长,更需要元认知相关的知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有了元认知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想一想:
“这个知识点是怎么来的?”
“这个知识点和自己以前的知识点有何关系?”
“这些知识点之间是怎么组织的?”
“这个知识点内部的结构是什么?”
“如果我自己推导/回忆一遍,应该如何快速推导/回忆这个知识点?”
我随机例举了五个问题。我们有多少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是经常思考和贯彻这些的呢?我们经常满足于现成答案。被动接受,印刷好的书面材料,这些,都不会发展出元认知。没有元认知,一旦到了新的领域,新的知识领域,新的生活环境,马上露馅,马上暴露出很多问题,无法应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元认知,是反对背现成答案的,是主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在思考中学习的。
大卫·迪绍夫在《元认知》一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元认知就像住在内心的一名优秀的记者。怎么优秀呢?他有5个优点:
行动迅速,来源可靠,提问准确,持续追踪,报道真实。
这个记者做事情,还不是按照僵硬的步骤的,他做事总是一个整体。很果断,很高效。有时候,他发现不能在追踪了,就停止追踪新闻线索。但一般,他会追踪到底,一直跟踪,他会打破学科边界,在很多个学问之间融汇管通,多方位思考,他写出来的报道,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忽略无关的东西,虽然里面有让自己难堪的东西。不管怎么,只要是事实,他都呈现出来。这些事实,因为所有人都会遇到,也没有那么致命。但是如果回避它们,这个记者就不是一个好记者。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元认知。大家都知道二郎神杨戬,他两个眼睛中间,还有一只眼睛,能够看透很多东西,叫天眼。佛教里有也一个“天趣之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未来。似乎更加强大。元认知,就像这个第三只眼睛,天眼或卫星监控,监控自己做事情。有天眼的孩子,肯定聪明啊,说话做事,知道场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很清楚,得体,有分寸,出差错了,及时修改,有一颗大心脏,或者,用时髦的话说,大格局。
我们都想培养聪明孩子。形象化一点,有天眼的孩子,就是俗话说的开窍。有时候我们是等待。等待有时候是必要的,但一般而言,聪明孩子是教出来的,开窍是需要点拨的。纯粹等待,靠不住。我们自己学习元认知,也教孩子元认知。但是,纯粹的道德训导,对孩子不停的训话,未必能发展出这明亮的第三只眼睛——元认知。http://s16/mw690/001tOc6gzy7c80q10Rx8f&690
那究竟怎么发展元认知?
现在我们来到今天讲座的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深聊的话,可以写一二十万字的一本书,今天我们在这里简单提几个建议。以后我们的讲座里,都还会涉及到。请大家保持关注,每个周六过来听讲座,就行了。学习是要坚持的,没有几个字的秘诀,说,这几个字的秘诀,你知道了,下面你就照着做就行了,学习没有那么简单。
好,元认知这么重要,几乎就是聪明不聪明,能不能长久聪明的同义词,
那么,作为家长,怎么帮助孩子发展元认知?
1.把“我”和“想法”区分开来。
非常关键的是,从幼儿时代开始,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灌输一个观点,培养一个习惯,就是:
我们的大脑能产生很多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并不是我们自己,简单说,
“你不是你的想法”
“你需要再想一想,这个想法合适吗?”
“你有其他的想法吗?”
“放弃这个想法,你还是你。”“妈妈放弃这个想法,妈妈还是妈妈”这是有效避免认知失调的一个办法。我们第一次讲座讲到这个。
“你爱妈妈,但是你更爱知识,妈妈不完全是对的。”
“你爱爸爸,但是你更爱知识,爸爸不总是对的。”这样的话,3-4岁,就可以初步讲。5-6岁,这个认识,就基本完成。
这是从小培养元认知的一个起点。希望群里做父母的,亲身去实践,结合生活里的机会。把这个基本思想灌输给孩子。
我们的大脑,一天产生无数个想法,据说一秒钟处理信息1100万个。如何处理这些信息,才是关键。很多想法,我们对他们进行评估,发现不合适,马上就抛弃。
元认知的成长,很多成年人也没有完成这个成长任务。
举个虚拟的例子。
教师小张带来一个观点:“上课应该做笔记”。
教师小王认为,这是小张的观点,是小张的一套做法。小王说:“这是你的一套,我的学生上课不做笔记没有关系。你有你的一套,我有我的一套”。这个例子里,我们最好把一个人和一个观点区分开。虽然,我们最先知道一个观点,是从小张那里,但是,这个人,和这个观点可能毫无关系。对于中学生,听课的时候自己再把知识进行加工,结构化,是“中学学习”的要求,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不是“小张老师”的个人要求。
再举个我自己经历的例子。为了分享,我把一则和人工智能最新发展的科技新闻,转发到一个微信群里。大多数人看看就算了。有一个人跳出来,对我大加指责,你为什么转发那个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闻,按照你的新闻里的说法,人工智能就要取代这个,就要取代那个,你说说,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取代那些工作!
这就是“不区分一个人和一个观点”的一个例子。
转发不代表赞成,不代表反对,只是拿出来供大家讨论。这就是一个科技新闻,新闻记者有他自己的倾向,这个事情本身也无所谓支持或者赞成。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是那个人不依不饶:你转发的,你难道不赞成?让人哭笑不得。
类似的,我们很多少儿,是把一个成年人,包括父母,老师,周围的成人,和这些人传递给他信息,混成一谈的。大量的生活案例。大家想一想。就明白了。这是谁告诉你的?爸爸告诉我的,所以绝对没错!这是谁告诉你的?老师告诉我的,所以绝对没错。
少儿,包括我们父母,从小需要学习一点:把个人,和个人的观点,区分开。放弃一个观点,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思想不是我们的胳膊和腿,思想是可以放弃的。不是说,你怎么要给我做截肢?你怎么要把我的器官拿去?这个太吓人了,我不答应。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个人和观点分开。不然无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永远停留在小学生,或者幼儿园。
婴幼儿可以不区分,可以把观点——想法——知识——主意,附着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大一点的少儿和成人,一定要逐渐区分。这是第一点。
好,如何发展元认知,第二个建议,帮助孩子打断自己的想法。或者,放弃自己的想法。
有的家长到这里,可能要奇怪,或者会笑——放弃想法,还需要学习,还需要训练?一个想法,不够现实,孩子不久自己放弃了吗?
是的,确实需要学习和训练。大部分人正是从小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学习,才是“大部分人”。
很多家长在溺爱孩子,或者暴力劝说孩子放弃,并不用推理劝说孩子放弃想法。也不会把那些困难重重,毫无依据的想法,究竟为什么要放弃,教授给孩子。
举个例子,现在一家三口去迪士尼乐园玩,天色将黑,原计划是昨晚上的高铁回杭州,最晚一班高铁是9点一刻。好家伙,小孩子玩的高兴,怎么也不愿意走,非要家长推迟回杭州的时间。又哭又闹。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做?
再举一个例子,买玩具,计划买一辆玩具车,现在孩子看到这么多,非要买两辆,甚至三辆,不买就哭。家长怎么做?
有的家长就会推迟回家的时间,有的家长就会改变预算(可能原来家长心里也没有买玩具的预算),向孩子妥协了事。如果哪个家长用讲道理的方式,耐心讲道理,最终让孩子放弃了原先的想法,还没有使用太多的威胁和打骂,那真是了不起的家长。我们都应该做这样的家长。
例如,这么说:“我们是三个人一起出门,不能只考虑你一个人。我还想玩到后天呢,但是妈妈明天就要上班,明天二姨就要到我们家里来,二姨来了一看,咦,家里怎么没有人啊,害得我白跑一趟?”孩子会说,你告诉二姨,换一个时间。
“那怎么可以,我和二姨说好的事情,不能随便改。再说,二姨也是要上班的,只有明天她才有空。”
这个谈话,可以理智地向下进行,成人展示的是耐心和一步步的推理过程,其中夹杂幽默,和想象力。这是一个父母应该做的。
很遗憾,有的父母,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快速解决问题;有的任凭孩子哭闹,或者用威胁,用打骂,用道德批判——你怎么这么自私,来快速解决问题;有的用简单的道理,用说谎,来快速解决问题。
从小学会放弃一个想法,用推理的方式,这是从小培养元认知的一个办法。
如何发展元认知,第三点,是进行反思性活动,或者在活动后积极反思,例如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沉浸在阅读中,阅读后对故事或阅读材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家长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清晰地,有条理地说出来,儿童从中学习思考过程,在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家长灵活地帮助孩子。注意,不要强行植入思想。可以让儿童模仿自己,可以让儿童走在前面。必要的时候,对于大孩子,建议绘制思维图,把思考结构化。对于中学生,毫无疑问,需要做结构化的笔记。
元认知需要专注力,需要大脑中有一部分资源,拿出来做监控工作,元认知还需要第三者的视角,对于这些,阅读是有效的培养手段。阅读后的思考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帮助孩子读懂文字下面的一层又一层意思,故事中的结构,其中的道德隐喻,联系自身(有时候也不要过多联系自身,视具体情况)。
举个例子。
有个儿童绘本。猪先生赴约会之前,把鸡毛戴在头上,把柳枝花环戴在脖子上,把什么戴在腰上,结果把猪女士吓坏了,这是什么怪物!?花容失色。
这个故事寓意很丰富,如何和异性交往,多不如少,弄巧成拙,接纳自己原先的样子,自我接纳,如何塑造自我形象,等等,家长都可以和孩子谈。但是不要简单的给出结论,也不要嘲笑猪先生,而是从第三者的视角冷静观察,丰富的解读。
在大量的故事后的讨论中,成人帮助儿童发展复杂性思维。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阅读,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注重量,质还需要提升。文字上的阅读,往往只完成了阅读工作的五分之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假使阅读就可以发展智力,那么地球上除了赤贫人口8亿,其余60多亿买得起书的,都可以变成爱因斯坦。事实是,爱因斯坦只有一个。高级的智力活动,比阅读复杂很多。平生最恨一句话——这书我读过。关于阅读,欢迎家长就具体的问题和我当面交流,把绘本带到我面前来,都很欢迎。
好,培养元认知,今天先说到这里。
总结一下。
元认知,就是思考如何思考,知道如何知道,学习如何学习。元认知的知识和元认知的技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社会成长,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能够继续,学习是否能够深入,是否开心,都和元认知有密切的关系。
元认知的知识和技能,非常丰富,需要从小培养,需要成人的智慧和耐心。今天就我个人作为父亲和教师的经验,给了三个培养元认知的建议(当然,绝不限于这些):
1.把个人和观点区分开,把人和事区分开,在此基础上,培养“爱父母,更爱知识”的价值观;
2.训练儿童勇敢放弃一个想法,这对成人不溺爱孩子,学习推理,和说理能力,提出了要求。
上述两点,都涉及到——要避免“非黑即白”“不是赞成,就是反对”“不是你对,就是我错”的简化的思维;
3.在各项活动(例如阅读)中,注意从第三者角度观察,思考和评价。发展推理能力,发展对复杂性思维的偏好,父母和儿童一起把思考过程陈述出来,并把一些东西条理化,结构化。其他少儿活动,例如集体游戏,体育活动中也是类似的。非正式活动,例如一次出游,可以在事后进行思考和写作。补充一个例子,我三姨家是铁路职工,多年前,每次带我表弟坐免费的火车出游,回来后必须写一篇作文。后来......现在某市政府任要职。反思培养人才——结论是。
限于时间,今天先交流到这里。下次,我们介绍一个心理学的领域,也和我们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就是积极心理学。我们将介绍这个学问的来龙去脉,可能涉及快乐,焦虑,愤怒,情绪管理、等话题,下周六晚上7点再会!
个人工作交流邮箱
读者:感谢!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非常震撼。我在一个忽略和溺爱的家庭里长大,从来没有学习过放弃自己的想法。我到40几岁,经过大量的事情,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主观、武断、自私,是多么自我中心。如果我的父母不那么忽略和溺爱我,就好了。他们溺爱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被棍棒打,因此就对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非常赞成您提到的训练放弃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培养理智非常好。你的讲座每次都干货满满啊。
笔者:谢谢您的肯定,欢迎继续交流。从棍棒教育到放任自流,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最好是理性地说理,把推理过程展示给孩子,以理服人。当然不能简单化说理,只拿大道理压人,一个空空的大道理,和什么都没有说一样。我们很多家庭貌似是讲道理的,其实都是空道理。孩子不反感,不叛逆,才奇怪呢。有推理过程的,合乎逻辑的讲道理,孩子就能发展出理性,叛逆的情况就相对少。我最反感给孩子扣叛逆的帽子,在另一次关于青春期的讲座中,我特别说过这个问题。一般情况是,最常见的是,父母毫无理性,简单粗暴,和孩子长期的互动中,相互制造了对方的叛逆。以后我们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