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劫狱犯集体自毙跟情人节有何关联

(2015-02-15 01:40:37)
标签:

他们

典狱长

自毙

今夜

情人节

分类: 滔滔才是道

劫狱犯集体自毙为何令人无法庆幸

老海

情人节不是愚人节,但总会成为一些愚蠢人的节日。如原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和他的美女宣传部长情人,如武长顺、秦玉海和湛江国资委副主任冯欣及与其长年通奸的情人……

只要是个节日,就总有人念想着。情人节也不例外。然而,这世上,总有人是与节日无缘的,不管他们是否对它念不念想。因为节省飞机燃油而令自己跟女朋友坠机身亡的英国大亨就是一个。集体持枪劫持台湾高雄典狱长、后又集体开枪自杀的六名劫狱犯,也在无缘今夜的人群里。

 

我曾想,那六名劫狱犯会不会就是奔着今夜这个情人节而劫狱的?为什么他们那么巧合而选择在了情人节前劫狱?他们有没有情人?他们的情人,还有他们的亲人,自始至终凝视着滚动新闻而历历目睹着他们死去的亲人,今夜会不会点上一支昏暗到让人无法不沉于回忆与痛苦的蜡烛?特别是今夜再度看到他们的尸体呈梅花状盛放在新闻图片上的黑夜里的时候,会不会百感如索绞心头?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如同我今夜里的想法,都特别的埋怨那个从劫狱犯手里安然而返的典狱长,如果他稍稍虚述自己的脱险过程,微微恐怖的描绘劫犯的凶残,所有人替他得以有惊无险而全身返回的欢颜就会一直延续到今夜。还有那些埋伏在制高点上随时听命击杀劫狱犯的狙击手,如果他们在面对记者描述透过狙击枪专配瞄准镜精确看到的劫狱犯最后一程的真实情形时,略略隐去他们在最后一刻相互拥抱、围坐一团、安然告别、同时举枪朝太阳穴开枪自毙的情景,只是简简泛泛的告诉外界劫犯死了,所有人都会咀咒令人发指的武装劫狱行径到今夜,都会在暗暗庆幸他们死了,甚至会在心里骂他们死有余辜。

可是,今夜,在庆幸被劫人质脱险之余,我坚信,有洞见之识者都会为他们静静祝福——天堂有路,一路走好。

 

谁都明白一个事实逻辑,在与警方对峙的十四个小时里,最容易被杀害的无辜必然是劫狱犯手上的典狱长,在外围最焦虑最不安的也是典狱长的亲朋好友,但是,到最后,典狱长不仅安然返回,而且毫发无损。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记忆的是,从劫持人质那刻开始,劫狱犯手里一共有4支长枪6支短枪和200多发子弹,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向人质开过一枪,甚至连向人质抬起枪眼瞄准一下都没有,而他们都是在狱的重刑犯,平均刑期超过30年,为首者还是杀人罪入狱的。

不管台湾官方承认不承认,他们都是“不太冷”的劫狱犯。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也仍然不值得世人记下,但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的选择,着实让人无法不记住,也着实让人无法不沉思。

他们为什么要武装劫狱?为什么武装到手了又不选择武装行暴?为什么宁可选择自毙也不放下武器继续归狱服刑?为什么临死前还是那么气定神闲似了视死如归的电影桥段?为什么凶残暴力到武装劫狱的他们竟然能令人质感动?为什么他们明明是乌合之众却又在最后一刻给台湾媒体的镜头抱团呈现一朵人尸梅花?他们的举动和选择到底是为什么?他们要以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来诉求什么?表达什么?

 

显然,劫狱逃生根本不是六名劫狱犯的初衷。以他们在劫狱全程及最后一程所表现出的理性和克制可知,他们在劫狱之初就已经知道劫狱绝对可成而逃生一定不成,他们在生命最后一程的所有细节都是事前设计好的,甚至可以推测,那原本就是要设计给台湾当局及世人看的。

从最后一程的举动来看,即使我们都是文明人,我们也没理由去怀疑六名劫狱犯的集体智慧,尤其是他们洞见高雄狱政管理、台湾司法文化、以及他们自身所属人群的弱势人性的智慧。不管你信不信,不满陈水扁的保外就医只是他们劫狱时的言语性诉求,不是他们最终想要表达的。即使他们劫狱之初只是为了诉求而非为了呈现,他们最后集体选择的安静死亡及死亡里的安静都充分蕴涵了一种带有文化高度的表达与呈现。读懂这些表达与呈现的,不该仅仅是台湾当局,还应该有与事无关的每一个世人。

 

没有人是完人,也没有制度是完美的制度。人世间的完美,其实都在一切不完美里。

 

2015-01-15   老海   (有人谈情说爱而再也没人骂娘的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