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三个死性不改
(2013-02-24 21:27:50)
标签:
只是之才方法论不懂涂地文化 |
分类: 滔滔才是道 |
郭德纲的三个死性不改
老海
在商言商,郭德纲绝对是个大器人物,相声之外,影视主持编剧出书都涉足不浅,外加停顿整业过的德云社,来钱的路子五花八门,是个绝对的北京大款,绝对的艺商大器。
但要说到相声艺术,尽管他师从过常宝丰、侯耀文两位大师,尽管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编剧、脱口秀样样上身,但还是大器难副。好不容易登陆春晚,指望着《败家子》一炮打响,结果仍是一败涂地。
《败家子》是郭德纲特为第一次跻身春晚而度身定做的,理论上应当是郭德纲最为得意、满意的段子,除非他只打算在春晚混眼熟,不曾想来上一炮轰响,该拉马时有意拉出一只骡子溜达,故意留了两手。不然,即便以偏概全不太对路大家更愿意接受的方法论,以春晚《败家子》论其成败就仍能八九不离十。
春晚都看了,轮到郭德纲上台,绚丽多彩的舞台立马黯淡下来,背后一张灰幕布,前面两人一色一袭灰长袍,不歪不直地站那。郭还没开腔,大家已感觉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京都回到了晚晴民国的北京巷弄,“败家故事”的死气沉沉复让人倍增几分沉闷。
有人或认为,相声就得那么挂,那么穿,那么站着,然后是那么个讲法。不错,相声发祥于巷弄时就是这么个范,但那是时代性的物质条件决定的,不是相声艺术自个想那个范。时代变了,曲艺诸术也该换上一件新“衣裳。更何况,那是除夕之晚,是迎春之时,人人都在迎新除旧的五彩缤纷里。在商言商,这叫审美包装,不是叛祖背宗,更不叫不懂装懂。冯巩们老早就与时俱进了,他们站在春晚大厅随便一个角落,随便一件非长袍,都能讲出一段经典来,而且都能让人感受到民间小艺术的大魅力。
或可说,郭德纲是在怀旧,因为他是相声艺术的“救世主”,但也可说,他那是死往老路走,是个不爱创新的艺术死性子,保守得很。这是郭德纲难成大器里最要命的“死性不改”,是个硬伤。但这硬伤或能让他生财有道。至少现在是。
成王败寇。现实就是残酷,由不得人得瑟。《败家子》是败笔之作,可郭德纲就是死活不认这账,死要面子,被市场经济综合症诱发的浮躁人人都有,但郭德纲没把它抑住、掖好,骨子里的狂妄被春晚场子里的一次失败全抖了出来。春晚舞台的时间限制不是《败家子》的失败之根,往这上“归咎”就是不知谦虚的死性子。舞台时间的限制是必要的,央视也一视同仁,个个大牌草根都得面对,都要承受。要知道,曹植七步成诗,那才叫“穿小鞋”。
死不认账也就罢了,反正春晚有目共睹,但郭德纲还死要骂人,骂人“不识货”,不知大雅,不懂艺术,自个将一败涂地的《败家子》喻为晚晴专为慈禧太后贺寿的“满汉全席”,将“慈禧”之外的地球人都骂成“茹毛饮血”一族,莫知廉耻,劣根尤甚,尤为可恶。就这死性子,混个艺商还凑合,混江湖是要挨刀子吃拳头的,要拿来混纯艺界的大器之才,那是三百年后的事。
死性不改,大器难来。就看艺商大器了的郭德纲爱财还是爱相声了。在艺商眼里,商是的,艺是矢,就怕郭德纲原本只是个为商“的”才放艺“矢”的货。
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