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授都这样了,焉能怪赵本山

(2010-04-14 20:39:12)
标签:

乡村爱情故事

纯艺术

现实主义

农村题材

赵家班

文化

分类: 以公民为师就得哭

教授都这样了,焉能怪赵本山

老海

 

 

做名人难。

 

难在哪?

 

就难在名人笑得却哭不得,喜得却怒不得。一哭,就要被人怀疑给警察盯梢或被大款甩了包袱或其他不详不吉不利的事了。一怒,那就要从偶像到呕物从大师到大屎从公众人士到全民公敌。近日的一场《乡村爱情故事》电视剧研讨会,就让活了半辈子的赵本山终身领教了喜得怒不得的切肤之痛。

 

《乡村爱情故事》打的是赵本山的品牌。赵本山是当家人,自然少不了要到场,要来上一段开场白,更少不了要谦谦君子向教授。这门事没有明文规定,但已经习惯成自然,成了艺术研讨会里的例牌。谁当家,谁都得先君子后受教。谁教授,谁就该授人以艺。遗憾的是,在研讨会上的教授却掖起有实际意义的艺术研究成果,只拿出“伪现实主义作品”的套套来高声叫,没有授予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招数。赵本山的怒,就是在教授“叫而不授”的时候勃起的。

 

赵本山的电视剧本来就是农村题材,不是高雅剧,更不是纯艺术作品。教授要当会,就要先把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的“底细”整明白。整明白了,就会知道纯艺术的路子并不适宜“赵家班”走,赵本山也没带领他的“赵家班”没往那条路去靠过,想过。教授一上来就要叫人打铺盖,跟他走艺术的阳光大道去。不是叫人扬长避短,反而叫人扬不擅之短,避多年之长。这不成了不懂教育的教授盲?上到研讨会来了,连最基本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之法都没使唤上,这不是走题跑调吗?

 

艺术是多元化的,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不走现实主义还可以走浪漫主义,不走高雅还可走通俗。艺术的手法可以多样,艺术的题材可以多变,艺术的深浅可以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电视作品不离弃社会责任,寓教于乐,就还是成功的。可惜,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却不是这般认知。在教授的腹纶里,除了现实主义就是伪现实主义,除了浪漫主义就是伪浪漫主义,除了左就剩下伪左或正右。当下,艺术多元价值的追求开辟了世界艺术各个领域的多元多彩,但到了教授这里,艺术多元化却死亡了,分门别类的各种艺术流派从此就该关门大吉。

 

从教授在会上的一席谈可以看出,教授学识里的现实主义是不可以夹厕嬉皮笑脸的,半点玩笑与玩乐都是对艺术的玷污,非得正儿八经不可。像“赵家班”在《乡村爱情故事》里的打情卖笑以及个别放大夸张的戏谑情节,教授都已经双手合什,“我佛慈悲,罪过罪过”,神严肃而情虔诚地念念有词了。那么荒诞主义的《百年孤独》就更让教授够呛了,没头撞墙就算“我佛最慈悲”。

 

就是这部《乡村爱情故事》,有人看出高尚,有人看出庸俗,也有人看出低级趣味。看的人不同,看的角度不同,看的结果自然也不同。但如果跟教授那样,以僵化的教条来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部像乞力马扎罗山般屹立于世界文坛的荒诞作品也会成为“伪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它是魔幻现实主义。

 

电视剧首先要保证收视,才能保证其艺术价值在市场经济里赢得持久生存。撇开收视率谈艺术,艺术就会就地夭折。“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艺术的行进也离不开人间烟火。只要收视率在,那就是“留得青山在”。靠收视率来留住的“青山”,就是艺术价值藏身、成长之地。任何艺术,一旦阳春白雪到无人问津,它就会很快自生自灭。“赵家班”农村题材剧的路子能从《刘老根的故事》走到今天的《乡村爱情故事》,其本身就是一次艺术之路的成功。要知道,当今中国就没有几家电视台能凭一己之力让农村题材剧走得这般深远,这般成功。教授没能看到此中的成功,艺术视野也就闪现盲点了。

 

教授与会研讨《乡村爱情故事》,就当切入“赵家班”创作班底的实际,围绕此前的成功去扬长避短,拓宽其艺术之路,拿出更宜于“赵家班”发展的艺术创作思路,帮助“赵家班”把“青山”做大,循序渐进引领“赵家班”的艺术方向。这才是教授的教与授,是学者的善与能。如果一味脱离“赵家班”的历史以及中国影视剧的实际,不顾电视剧的生死存亡,极端追求纯艺术、纯高尚,教“赵家班”重新开山劈水,另立纯艺术剧种的门户,放弃“赵家班”已经走得驾轻就熟的百姓喜闻乐见了的通俗之路,那就不是让“赵家班” 名留青史,而是叫“赵家班”举债为艺。所以,在这次研讨会上,教授的不能与失败完全暴露无遗。即便教授的叫而不授不是出勤不出力,其结果还是与会不予教,白费了一次研讨的机会。

 

很难得的一次原本可以寄望将“赵家班”做强做大的研讨机会,就这么给叫而不授的教授白白费了,换你当家,你是和和气气还是勃然大怒?叫而不授未必就不学无术,不学无术未必就误人子孙,但教授当日却很现实地耽误了众多与会者的一次交流机会。众人皆醉,独他一人清醒地叫喊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乌托邦。此时此刻,无论批人、宜人还是帮人、帮己,最恰当的态度就只有两种,要么直指其不学无术之处,要么直斥其用心不近人情。而前者,唯学者才能。后者,则人人能之。

 

赵本山自然便是“人人能之”的。所以,他的脖怒并非毫无缘由,也并非一无是处。尽管“专靠批评别人生活的,不批评就没有饭吃”的怒话有些过火,但如果能将“叫而不授”或不学无术者一棒打醒,这怒话就还值得教授抱回家去慢慢消化。换我,早抱回去当枕头,一日三枕并省之。

 

2010-4-14     老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