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大和民族灵魂的电影——《南京!南京!》
(2009-04-28 17:09:03)
标签:
南京!南京!大和民族中华民族对立面无人地带陆川文化 |
分类: 我强打起手鼓 |
拷问大和民族灵魂的电影——《南京!南京!》
老海
战争电影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情感宣泄,一类是理性反思。著名的二战片《莫斯科保卫战》、《漫长的一夜》、国产的《南征北战》与《三大战役》显然属于前者,《越战启示录》、《无人地带》、国产的《紫日》与《红河谷》毫无疑问属于后者。在第一部作品《寻枪》里就开始了寻思、探索自己的电影风格的陆川,必然会在《南京!南京!》里义无反顾地继续他的理性思索。
不着力渲染民族的仇恨,不寻求宣扬抗战的雄壮,放弃了可以借以镜头去宣泄的控诉、愤怒、悲壮、美丽,已及所有的可歌可泣与所有的可憎可恨,陆川导演走向了国人多年来积泪成仇的情感对立面,以及中华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反侵略革命抗争的对立面。在《南京!南京!》里,我们看到的是电影镜头下每一个生命的脆弱与可贵,是电影色彩里每一个人性的尊严与伟大。爱用黑白色来演绎思想的陆川,再度以冷凝的电影语言,引领每一个中国人都来参与这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理性思索,都来共同承担人类历史的冷眼与凝重。
这是一场由陆川导演主导的塑造中华民族秉性的文化运动。
陆川成功“叛逆”了——叛逆性地挑战了国人的情感习惯与传统思维。无数爱国者怒不可遏地朝他宣怒来了。然而,我们应该象陆川那样,以无比宽容的人类精神去拷打自己民族的胸怀。
被战争夺去的每一个生命,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贱的、罪恶的还是善良的、敌人的还是盟军的,都是我们人类欲哭无泪的痛苦与丧失,是人类不愿唱起的一曲悲歌。面对人类相互杀戮的历史,我们不应只有无奈,不该只会无泪,我们更应释放出宽容战争的高尚。当战争不可挽回地成为历史,与其记住战争的仇恨,不如记住战争中的每一个生命;与其让战争的残酷与噩梦转化成种族或民族间的仇恨与隔阂,不如让之转化为人类的精神财富。
当且只当人类心怀高尚了,战争才能成为人类厚沉的历史而不是渐渐远去的记忆,才能完善始于财富掠夺、终于财富赋予的本能,最终成为人类自我审判、净化灵魂的刑具。
中国人正在宽容历史,正在忘却仇恨,正在走向了理性与和平。这是陆川在《南京!南京!》里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与高尚。其实,今日的中国也正是以这样的大国胸怀面对世界。“国强不霸”就是这个大胸怀的另一代名词。
面对中华民族的宽容与伟大,日本四岛的大和民族是否该心有所动呢?
忘却仇恨,但不能忘记已然远去的战争。这是大和民族要从《南京!南京!》里学去的灵魂启示。
200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