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以国事为重就别哭 |
柏杨之死为何上不了央视
老海
柏杨先生走了,大家都有所闻也有所悲,人之常情。他是个很受人尊重的老人,原本不该在这尸骨未寒的日子里就张嘴说他老先生的事,特别是身后的烦事。
但是,张嘴有时更是一种尊重。
-
柏杨一走,就有人要给他老先生要尊重,要让柏杨之死上央视。居意何在?不外有两。一是以示尊重,央视为最。二是以告天下,民众为知。应该没有第三层深义了。
就是说,让柏杨先生到央视上再“死”一趟,才算死得其所,得央视之尊重才算死得尊重;得国人之知晓,才算死得分晓。
既是只图到央视上“死”得此二所(所谓尊重、所谓分晓),柏杨先生就不该上央视去风风光光的再“死”一回。他老人家也不稀罕。
柏杨先生是深明大义的,如果他在天有灵,他自然也就明了俺老海要张嘴说出来的话。他柏杨先生更知晓这个道理:
张嘴有时也是一种尊重。
-
柏杨是什么人大家都知道:一个好骂国人的人。而且是在海峡对岸那面骂,专骂国人的丑陋一面,爱骂国人是“丑陋的中国人”。
如果他柏杨只是借骂中国人来骂台岛人,借大骂小就实属不义之借。他柏杨先生借错了人。他不该借中国人。要借也只该借高山人,或是台南人,或是台北人。借台岛一隅骂台湾,这才算是“高尚的中国人”。借诺大中国骂台湾,那就是“丑陋的中国人”。
如果他柏杨真的是在骂国域内的中国人,那也还是他的错。《丑陋的中国人》的确见其柏杨先生的才华和聪明,也见其柏杨先生对国人的哀怒与关怀。但,他柏杨的哀怒之骂与鲁迅先生的哀怒之骂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其意义也就有天渊之别。鲁迅先生是骂国民而欲国之强大,不图个人名誉,更是不顾个人安危。柏杨先生是骂国人而欲己之强大,但求个人名声,只求一时洛阳纸贵。
一个是枪口下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骂,是置生死于度外的骂;一个是金元前的出天下之大风头的骂,是期名利于双收的骂。同是骂国人,鲁迅先生骂得肺腑欲碎,肝胆俱裂,转而怒向刀丛觅小诗,成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斗士;柏杨先生却是骂得痛快淋漓,迎合喝彩,喜向书商要稿费,充其量也只是个人性揭示者。
-
鲁迅之骂,是骂极而爱之,是对国人对国家的肺腑之爱;柏杨之骂,是使性子使聪明使文笔的在骂国人,没那份挚爱在文字里。(先申明,老海读过柏杨的作品,包括丑陋一书。)
倘让柏杨之死上央视,岂不是力主骂国!岂不是力倡国人群起而骂国人!
文明古国不可倡此骂风。柏杨之骂也该到此为止。让所谓“骂国精神”随柏杨先生一起作古去。我们需要的是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是鲁迅式的真正爱国的骂国文字,而不是骂出文采骂出喝彩骂出头彩的骂式文字,更不是某些所谓学者胡骂国人吃猪国人乃猪的那些垃圾文字。
-
柏杨先生寿终正寝于89岁,也可谓天安其命,也可算死得其所。
一个敢于揭示人性丑陋的作家,是不会在乎凡间的世俗虚名。
让我们安静些,让柏杨先生安静的上他的天堂王国。
这就是我们对他的尊重。闭嘴和张嘴的尊重。
也是中华古老文化对他的尊重。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