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平遥古城

标签:
平遥古城城墙县衙日升昌 |
分类: 国内游记 |
离开王家大院,前往相距不远的平遥古城。平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平遥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春秋时这里属晋国,战国属赵国。公元前221年,秦置平陶县,自此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被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97年12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是: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其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与银行业有关的建筑格外雄伟,因为19至20世纪初期平遥是整个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如今的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古城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靠近古城时,得以见到其雄伟的城廓。完整的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古城现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北门近平遥汽车站,西门近平遥火车站,南门和西门则是游客众多的地方。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
低头俯瞰古城全貌,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南门(迎熏门)的城楼精美,而且这边靠近民居,还能看到古城里人们的生活。沿着城墙绕古城走着,全方位感受到整个古城的风貌。
整个古城的街道布局为“土”字形。从下西门进城,沿西大街走到“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日升昌票号。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总号设于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用地紧凑,功能分明,是中国银行业的先河,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昇昌能够经营百余年,除了有严谨的制度和防伪技术外,最重要的是秉承着诚信、仁义的经营之道,这也是晋商精神的另一个核心。
继续向前,便是纵贯南北的南大街,它是古城的中轴线。明清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一半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当年的“中国华尔街”。如今这里也是古城繁华之地,被称为明清古街。古城中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这里,以古城标志性建筑古市楼为中心,分布着协同庆票号(中国钱庄博物馆)、蔚泰厚(票号博物馆)、百川通、中国镖局博物馆、同兴公镖局、蔚盛长、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天吉祥等景点,还有饭馆、乐器行、咖啡馆、酒吧一应俱全。
平遥县衙坐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
文庙就是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平遥文庙位于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文庙坐北向南,规模宏大,规制齐全。
清虚观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历史沧桑,人世变迁,岁月的流逝使这里的许多道教偶像所剩无几。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
双林寺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坐北朝南,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寺内十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