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2022-08-06 08:08:55)
标签:

山西

灵石

王家大院

杂谈

分类: 国内游记

离开西安,踏上回程的道路。我们一路向东,到潼关后又沿运风高速向北,直到王家大院才停车。王家大院就坐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这里素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据说,这座历经三百余年修建而成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完整的建筑面积为竟然是北京故宫的1.6倍。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由静升的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间300余年修建而成。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为人佣耕,租人屋舍;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遂在静升张家巷建造了住宅,为王氏宅院之始。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从清康熙年间起,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康熙年间,王家主要在村中地势平坦之处建造住宅。康熙三年(1664年)建造拥翠巷(康熙十八年即1664年重修),康熙四年建造锁瑞巷(康熙四十四年即1679年重修),康熙十四年建造宜安院(嘉庆元年即1796年大修)。康熙五十八年,王氏家族还扩建了祠堂祭殿。之后,又相继为祠堂立旗竿,建厢房,扩修大门。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清雍正年间,王家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雍正三年至六年(17251728年)建成崇宁堡,耗银3000余两(不含各自建宅所用银两)。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在锺灵巷内建造怀永图院。乾隆年间是王家筑堡建宅的高峰期。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拱极堡(俗称下南堡,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大修);同年始建和义堡(俗称东南堡),为王氏堡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乾隆二十七年始建恒贞堡(俗称红门堡),乾隆五十八年竣工。乾隆五十七年,时任顺天府督粮通判的十七世王如琨,在锺灵巷扩建怀永图院(俗称小瓮门),建起静升村民宅中惟一的三层楼。同年,十八世王惠来兄弟在锺灵巷改建东院、西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嘉庆元年(1796年)始建视履堡,俗称高家崖,并改建了拱秀巷内的宜安院。视履堡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利用所任盐运司运同、刑部山东司郎中的职务之便,帮助族人漕运盐茶,从中获利,寄回家中一笔巨款,由管家将巨款存入介休票号,然后每年取用此款利息建设。嘉庆九年(1804),王氏合族耗资3200两白银,大兴土木,在宗祠内建造戏台,增设木坊门、马棚等,宗祠占地面积扩大到2100平方米。嘉庆十三年补修崇宁堡堡墙,又用资520两白银。至嘉庆十六年视履堡建成,拥有院落26个、房屋218间。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清咸丰年间,王家家道中落,到光绪年间已经败落。除少数支派尚能继承先祖遗产,家道殷实外,多数难以保住祖产,更不再建造房屋。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以964两白银的低价,把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给田荣祥,恒贞堡也因外姓买、赁后入堡居住。民国十九年(1930),“孝义坊”被二十二世王惠良凿去名讳,以2000吊钱卖给杨绍全。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新中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经历数百年地震、火灾、战争破坏和自然蚀毁,已是千疮百孔。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被人为拆毁、丢弃、盗卖。但整个住宅群的框架尚好,大部分院落的主要建筑没有遭到太大破坏。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1995年起,中共灵石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王家大院。19961月,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视履堡建筑群、恒贞堡建筑群、孝义祠、宜安院、宗祠、当铺院等。19978月,视履堡建筑群修复工程竣工,修复面积包括35个院落、342间房屋,以及通道、影壁、围墙等。如今,王家大院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的各个建筑群,包括堡、巷、院、祠堂等,散布于静升村各处,各自形成独立的布局体系。主要建筑群是视履堡和恒贞堡,建于村北黄土坡上,分踞东、西,隔沟相望,以龙凤桥彼此相通,并与地势更高的崇宁堡成呼应之势。视履堡和恒贞堡都是堡墙环绕的封闭型城堡式建筑群,以南北轴线为准,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由南向北形成几进院的纵深,并从中轴线向东、西两个方向横向展开。其中视履堡以东、西主院即敦厚宅、凝瑞居为中心展开,其后院及花院、书房院环布北、东、西各处;恒贞堡则以东、西对称形式,从南向北各排四层院落,再配以若干偏院。其主院结构,或为前厅后室,或为前园后室,再配以厢房。总体布局在规范之中有所变化,井然有序而又错落有致,给人以宏伟、壮观、稳定、深邃之感。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西侧的恒贞堡,因堡门为红色,俗称红门堡。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621793)建成。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从南到北分别叫底甲(一甲)、二甲、三甲、顶甲(四甲);由一条南北向的纵街分为东、西两大区域。恒贞堡为封闭型村堡,四面有高大的堡墙围护,只有两个出入口,一主一辅,主要出入口为南堡门,开在南堡墙正中央,辅助出入口开在二甲马道东头。全堡共有88个院落,776间房间,大部分院落为一正两厢二进院,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布局特点以前堂后室为主,也有前院后室者。还有少部分为偏正套院。传说红门堡像一条巨龙,纵卧在肥家沟和道左沟之间的黄土缓坡上。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这个红门堡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不同年代的建筑相邻而建,大小院落随形生变。从高处俯瞰,一条南北向的主街,将建筑群划分为左右两部分,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三条东西向的横巷将88座院落分为四排,横向通道与中间纵向的干道形成了一个字,隐含了的造型。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视履堡,俗称高家崖,位于红门堡东侧,一桥相连。这里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由敦厚宅与凝瑞居组成,始建于嘉庆元年,历时十六年建造完成。哥哥王汝聪官拜正五品刑部山东司郎,其住宅层楼叠院,气势宏伟,显示出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宅院采用了下窑上房的建房营造技术,形成了一层砖窑与二层木结构房屋的巧妙结合,完美体现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要素。院内宅邸格局继承了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能提供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起居功能一应俱全。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拱极堡,清乾隆十八年(1753)建成。因位于村南,地势低下,俗称下南堡。这里是封闭式村堡,四面堡墙紧围,北堡墙比南堡墙高一尺,东堡墙比西堡墙高一尺,符合古代方位高低之讲究。堡门开在北面的文峰塔身下。堡内有宅院12个,均为三进套院。传说拱极堡像一只麒麟,嬉戏在小水河和中河之间的田园里。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和义堡,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王氏族人王廷璋邀集村民协力建造而成,其中以王氏子弟居多,也有王氏的亲戚祁、赵、张、杨、郑等异姓。因地处静升村之东南方向,俗称东南堡。和义堡是王氏村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堡内院落50个,布局合理,错落有序,街巷纵横,均通堡门,出行便利。和义堡有“灵龟拉尧车”之说。传说和义堡像一只乌龟,东面有一块地相传为尧帝视察部落时的停车处。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凝固堡为堡内堡布局,内堡俗称上堡子,外堡俗称小堡子,数个院落坐北向南一字排开,内有祠堂一座。凝固堡倚山而建,顺势而上,建筑井然有序。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王家祠堂原有五座,先后建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现仅存两座。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一是王家宗祠,位于高家崖、红门堡南坡下临街处,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多次修葺、扩建,到清乾隆中期已初具规模。清嘉庆九年(1804年),又扩大到街道以南。道北为祠堂主体,建有石牌坊、献亭、正厅;道南有马棚、旗杆、石牌坊、戏台等。道路两端分别建有木牌坊一座,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原建筑今仅存戏楼一座。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二是孝义祠堂,位于王家宗祠东北角,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下。由孝义石坊和孝义家祠两部分组成。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月始建,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孝义祠堂是一个二进式四合院,坐北向南,分上下两院。祠前石牌坊为三门三楼式建筑。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陈列静升王氏宗祠、王家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立体雕塑。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静升文庙位于王家大院风景区内。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乡村文庙。静升文庙规模虽小,却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等一系列的建筑,并配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壁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午壁。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庭院装饰华丽,雕刻讲究,尤以木雕挂落满床笏,石雕四爱图为最。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的特色在于其将石窑木构结合。王家大院处于一面黄土坡上,采用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建筑,同时又与晋中平川一带的青砖瓦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相结合,形成院落。院落内房屋分为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单层窑洞外罩柱廊;二是二层窑楼,即底层为窑洞,有的外罩柱廊,上层为梁柱式瓦屋。窑洞一般为一间一孔,一排三间三孔或五孔,中间者居长。门窗随孔形筑成拱券状,窗棂窗格多种多样,如图似画。柱廊间的额枋、雀替、枋头等处精雕细刻,柱础石、石围栏等处也雕饰图案,题材丰富。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遵循风水理论。静升村北是一座山垣,王家大院建在山垣的阳坡上。视履堡、恒贞堡、崇宁堡均依山就势,顺坡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左右平衡有序。按照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整座院落“身后有靠”,而且“背靠厚实”;前面是一片平坦的田园,田园中有小河流过,可谓“背山面水”、“前景开阔”;东面山峰高耸,西面山垣渐次低落,符合“青龙高,白虎低”的要求;建筑群南面正对南原山,如天然照壁,挡住晦气,留住运气。王家大院所选位置,一是朝向好,合乎“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可挡朔风,可纳阳光;二是“高无近旱而水用足”(《管子》),既无水灾之患,又不乏生活用水;三是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远眺层峦叠翠,田园如画,溪水长流,尽收眼底,使大院的建筑融入自然美景之中。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合乎等级规制。王家大院在设计、建造院门、客厅等主要建筑物时,严格执行《唐六典·卷二十三》规定的封建等级规制,无半点越轨行为。据《王氏族谱》记载,修建视履堡建筑群的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均为五品以上官员,其所建住所,均符合《唐六典》所规定的宫室之制。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遵从礼教秩序。王家大院在其居住、使用功能和位置布局及建筑档次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秩序的等级观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尊卑、长幼、男女、内外之别。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院落众多,大小不一,但均为方正端庄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均采取南北中轴线及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等一整套汉族传统的建筑布局章法。其间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建筑空间定位与组合,首先遵从封建宗法礼制秩序,即儒家以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一整套学说。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的四合院,几乎全部为二进或三进式院落。其间规矩森严,等级分明。前院东、西配房及门房,为管家、管账先生等高级仆人的居所,北房为客厅,间架结构因主人身份而有所不同,专为接待高等客人而设。后院是主人的生活居住区,东、西两厢一层为晚辈居住,二层是为小姐们特设的绣楼,正房为长辈居所,正房顶上设有楼房,是专门供奉祖先的神龛。即如小小厨房,也由七道门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的餐厅就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