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出差,闲暇时顺便遛了遛南京路步行街和人民广场。隐约记得西藏中路有一座教堂,于是专门来看,这就是上海沐恩堂。


沐恩堂位于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原名“慕尔堂”,前身之一为“三一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蓝柏在法租界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附近)建造。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教士李德另在今云南中路汉口路建造“监理会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名“慕尔堂”,以纪念美国堪萨斯州捐款人慕尔去世的女儿。19世纪20年代教徒剧增,旧堂不敷使用,后来筹划募捐将原中西女塾(即现堂址)让给慕尔堂建造新堂。1929年,该教堂西迁重建,并请著名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

教堂属于新哥特式风格,1931年,慕尔堂新堂在今西藏中路汉口路落成。新堂包括大堂及钟楼、四层楼附屋等。中部为大礼堂,可容纳上千人。大堂的圆形柱子和楼座的栏杆都用錾假石饰面。1936年,钟楼顶上竖起一座5米高的旋转霓虹灯十字架。该堂早期主任牧师多是美国人。

1936年,一位美国教徒前来参观时,曾捐资在教堂的钟楼顶部安装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从而使该教堂成为当时上海乃至远东地区的著名教堂。

1958年,上海基督教各派在这里举行联合礼拜,并正式把它的名字定为“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慕尔堂被日军占领,作养马场之用,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座椅大多被破坏。

1958年,慕尔堂成为黄浦区联合礼拜场所,改名“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

“文革”中,该堂被迫关闭,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9月2日,沐恩堂恢复礼拜,是上海恢复宗教活动最早的基督教堂。

全国或上海基督教界重大会议和典礼,如1988年上海祝圣沈以藩、孙彦理两位为主教,都曾在该堂举行。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伦西曾参加在沐恩堂举行的感恩礼拜。

1989年9月25日,沐恩堂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建筑设计,邬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西南角有塔楼一座,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