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不少文学朋友,他们每次给报刊投稿,都想让报刊发表自己的文章。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所有的稿件都被报刊采用。不是泥牛入海,皆无音讯,就是收到千篇一律的退稿信。于是,有些人便牢骚满腹,埋怨编辑“有眼不识泰山”,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和作品。我也收到过退稿信,被编辑枪毙的稿件不在少数,但我没有怨言,这比已故作家老舍投稿时的态度,还是差了很远。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字,他是上个世纪唯一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大腕,当时国内社会动荡,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小组来找老舍先生下通知,在北京找了很多天也没有找到,后来听人说他经受不起造反派的折磨,一星期前已经投水自尽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小组的人只得带着遗憾离开了北京。
老舍先生虽是蜚声国内外的作家,却常把自己的作品叫做“习作”,他在投寄稿件的时候,总是在稿子的下方添上:“如不适用祈代扔掉!”他认为编辑同志工作忙,来稿多,时间紧,要求退稿会给他们添很多的麻烦,自己写了次品或废品心中应该感到有愧,编辑代为“扔掉”,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同时也可以告诫和鞭策自己下次再好好干,这才叫“尽职”。
下面是老舍先生投稿时的经历和感受,老舍先生说:“文学创作不同于机器制造物品,很难不出次品和残品。不断的创作即是不断的学习,作家没有毕业证书。建国十年来,我发表了不少作品,但是也扔掉过许多稿子。我的才能不够,所以常出废品。我可也有个长处:出了废品即扔到纸筐里马上再写新的。这样我就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写好了心中高兴,写坏了也不丧气。以为名将必 争取打胜仗,可是也不怕打败仗。一次吃亏,下次就会避免错误,得到胜利。
我老管我的作品叫习作。既是习作,当然可好可坏。有时候,我自己看不出她是好是坏,经刊物的编辑同志或剧团的导演看过,指出欠缺我才恍然大悟。我就把稿子收回来,毛病小呢就进行修改,毛病大呢就干脆扔掉。这样,我不能保证本本出色,篇篇精彩,可是正因如此,我才积累了经验,逐渐获得进步。不怕失败,才能鼓起干劲。反之,我若敝帚千金,把写出来的东西一概视如珍宝,我就势必抱着废品掉眼泪,或者和编辑们吵架。这么伤心动气一定耽误许多时间,远不如扔掉废品,马上再写别的。我的办法使我心里舒畅,即不灰心,也不吵架。所以,在我投寄稿子的时候往往注上:“如不适用,祈代扔掉!”我不要求退稿,为的是给编辑部减少一些麻烦,我知道编辑们都很忙。我写了废品,已经对不起他们,若再给他们添麻烦,心中就更不安了。况且,他们不肯发表我的次品或废品,是对读者负责,不是跟我过不去。岂但不是跟我过不去,而且对我有好处呵,叫我明白我这次又没能尽职,下次要好好干那。
我的办法不一定妥当,但它的确叫我老高高兴兴地不断写作,写的多也就可能出些较好的东西。这篇小文也须请编辑同志们注意:“如不适用,祈代扔掉。”
相信老舍先生的投稿精神,能给大家以启迪,从而改掉弊端,端正写作态度,写出好作品。让自己在欠缺中不断完美,不断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