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也有“枪手”

标签:
文化温庭筠枪手考生考场 |
考试作弊,现在有,过去也有。
在科举考试中,打小抄、通关节、找代考,这些今天考场上常见的作弊方式,我们祖先已娴熟运用了1000年。其中代考,尤以高风险但高回报,成为最受追捧的作弊方式。
唐朝最著名的枪手是著名词人温庭筠。
温庭筠才思十分敏捷,他有个绰号,叫做“温八叉”,意思是说,他写文章,只需叉8次手的时间来思考,然后就能写出来。写文章如此快,在考场上,自然会空出大把时间,游刃有余。
温庭筠的代考方式是,自己也报名参考,现场为其他考生答题。他和主考官最著名的一次较量,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科场上。
那时候,温庭筠帮人作弊的名气已经很大,他一出现在考场上,就受到主考官的特殊关照,被“召至庭前应试”,坐在考官眼皮底下。《新唐书》第91卷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考官“廉视尤谨,庭筠不乐”。
温庭筠“上书千余言”,提前交了卷。主考官挺得意,以为在他严格监视下,温庭筠知道没什么机会帮人作弊,主动放弃了。后来他才知道,就在那短短的时间里,温庭筠“私占授者已八人”,已经帮8个考生作了弊!这份神不知鬼不觉的功夫,温庭筠不知是如何练就的,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把作弊变成了一门艺术。
不过,多数代考者,没温庭筠这本事,只能冒充考生入场,答好1个人的卷子。那时候准考证上没照片,怎么防止代考呢,只能在报考材料的封面上贴一张“浮票”,上面写着考生姓名、座次、体貌特征。考生交卷的时候,准考官会认真对比考生外形和浮票上描述的细节是否统一。
“浮票”会尽量详尽地写明考生信息,比如身高、面色、胡须、胎痣等等特征,其中胡须分为有须、微须、无须。这种描述再细致,也肯定不如照片精确,有时候准考官的理解不同,常会造成误会。
有一位考官叫胡希吕,他对比了一个考生的外貌特征和“浮票”信息之后,大喊“抓住他,这个人是代考”!考生很委屈,申辩说,我没找人代考。胡希吕指着“浮票”说:“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批注‘微,无也’,浮票上面写着‘微须’,就是没有胡须,你有胡须,不是代考是什么!”考生听了哭笑不得,反问道:“《孟子》说‘孔子微服而过宋’,难道孔夫子是一丝不挂吗?”
另外,“浮票”只可能防止枪手进考场,如果枪手自己也参加科考,进考场帮同考人作弊,就像温庭筠那样,“浮票”就没用途了。
清朝钟毓龙在《科场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雇主和枪手的交易情形,说枪手的价格,分前三后三,没入场之前,先付300元,这是前三,放榜之后,不中就罢了,如果中了,雇主要再付3000元,这是后三。如果雇主耍赖,不付后面3000元,怎么办?枪手没法去告状,因为这件事本来就见不得光!办法是,让雇主先写一个字据,上面写着“某某科,举人某某,因场后需用,向某某借到银三干元”,如果没中,某某自然不是举人,枪手没法以此为证据去要钱,假如中了,那白纸黑字,雇主没法抵赖。
明朝之前,围绕着替考,形成了产业链,出现了中介人。《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写道:“有专以双方作介绍为业者,则曰枪架。”
到了明清时期,代考更专业,出现了“一条龙”代考服务,从县试开始,府试和院试全由一人包办,江湖人称“一炷香”。科举时间很长,一般不止一天,而“一炷香”喻示着枪手应试时间很短,一炷香的工夫就够了。
科考作弊,跟今天高考作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如果被抓住的话,后果非常严重。雍正年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86载,不管是请人代考的考生,还是受雇替别人考试的,都要发配到边远的烟瘴地区充军。
乾隆年间,惩罚更严重。乾隆四十八年,广西土田州知州岑宜栋的长子岑照,去广西省城乡试,考试前,岑照去永安州知州叶道和的府上拜访,请叶道和帮忙找人代考,叶道和推荐曹文藻混入考场,替岑照答写了全部3场试卷,岑照高中解元,付给曹文藻谢银300两,最终此事败露,岑照和叶道和立即处斩,枪手曹文藻绞监候,秋后处决,岑照的父亲罚银5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