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是怎样一本书?
标签:
杂谈 |
《教父》是怎样一本书?
刘剑
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写于一九六九年的长篇小说《教父》是美国七十年代最畅销书。
《教父》在暴露美国地下社会黑幕、指陈时弊、针砭痼疾,帮助人们了解美国种种真实社会面目方面是有一定深度的。它以美国纽约势力最大的黑手党首领、被人称为“教父”的唐·维托·科利奥尼及其家族的发迹史、罪恶史为主线,描写了黑手党各帮派内部争权夺利的火并、残杀。小说把黑手党这个流氓犯罪集团的疯狂性、贪婪性、野蛮性揭露得入骨三分。透过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读者可以看到美国畸形社会的严重病态,看到对黑手党的肆虐无可奈何的美国官方统治机构的腐朽窳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黑社会的罪恶毒瘤已成不可治愈的绝症。
诚然,《教父》在描写暴力与罪恶等社会问题时,同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联系起来了,甚至一些艺术特点也可以借鉴,但是某些评论给予它的赞誉有些过分。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文学作品往往是蜜糖和毒药混合在一起的。这个评断完全适合于《教父》。不难看出它的问题和严重缺陷:第一,作者处身于黑手党势力依然猖獗的社会环境,慑于黑手党报复,不敢彻底地揭发这个组织的丑史,批判其全部恶迹,即令有所批判、暴露也是有限度的。其实,黑手党乃是严重破坏社会治安、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坏事做尽的一伙流氓匪徒,而作者对他们在人民面前犯下的累累罪行避而不提,专写他们自己营垒狗咬狗的内哄,客观上等于用黑手党内部争权夺势斗争掩盖了其对美国人民欠下的血债。第二、普佐是资产阶级作家,对资本主义的一定程度的批判是站在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立场上的。囿于世界观的局限,作者在批判的同时,不免带着自己的阶级偏见,时或流露出某些同情甚至美化。以教父为例,作者一方面剥露其阴阳两面的本相,一方面却力加铺叙他如何“以‘通情达理’的人而闻名”,“看重友情”,排难解纷,“不管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是“最有远见的政治家”,“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好父亲、好丈夫”,“众望所归”,“照顾着他的天下、他的人民”。他死后,“在他公正严明统治下生活的”受过他恩赐的人都为他送葬。这许多笔墨又给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匪首脸上涂了金,把他打扮成布恩积德、扶穷济弱的“侠盗”,这是一种违背真实的歪曲。第三、小说有故意追求惊险效果和猎奇之痕,有的情节枝蔓横生,不少地方议论叙事过多,过于琐屑,代替了形象化的艺术描写,读来乏味,在艺术上是不可取的。充斥全书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自然主义描写,粗鄙的字眼,是作者资产阶级情趣的表现,是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起了宣扬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有害作用。尽管译本对此作了删节,仍掩不住其霉味,大家在阅读时,必须加以警惕、批判,谨防中毒和精神世界受到污染。
前一篇:三百六十五个夜晚(诗歌)
后一篇:《教父》是怎样一本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