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感情生活丰富
唐山大地震体验不足

电影《唐山大地震》向人们呈现出32年前突如其来而又惨况空前的唐山大地震。以震撼、逼真的镜头反映了大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灾难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创伤以及创伤的弥合过程。多处情节感人泪下。
两个孩子被压在一块水泥石板下面,而妈妈只能选择救活一个。电影一开始就把这一撕心裂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我为编剧的这一高超设计叫好!再就是,方达奶奶(吕中饰)苦口婆心说服了方达妈妈(徐帆饰),同意将方达带走,而车启动后,奶奶又将方达放下,还给妈妈。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两位伟大母亲在大刼难中对家庭的爱和对子孙的爱。还有,在“唐山救援队”的大旗下,把唐山来汶川救灾的志愿者聚集在一起,方登(张静初饰)、方达(李晨饰)姐弟俩相遇。既自然又反映了唐山人民的大爱,反映姐弟俩的“报恩”和“情结释怀”。
片段的精彩情节仍掩盖不住由于编剧缺乏生活给作品带来的严重缺失。最突出的是,编剧缺乏对唐山大地震震况和经过十年文革灾难又雪上加霜的国人的真情实感,缺乏对经过那场刼难活下来的唐山人的理解和对唐人民纯正的悲悯情怀。影片对在大震中爆发出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表现不够,镜头冲击力不强。而之后的感情纠结剧情太多且散,显得多余累赘。
扭曲了的主人公方登的形象。王登知道父母给自己起得名子叫方登(养父母起名时叫王帆,她大声纠正叫王登),但不记得自己亲身父母名字?编剧用意不是这样的,是要说,方登被埋在石板下面时就记住了妈妈说的“救弟弟”三个字,而记恨亲生妈妈,不愿意记忆父母,甚至不愿意提及唐山。我认为,成人是可为的,但童心是不可违的,当时,她还没那么成熟,承受的住那么大的压力。长大成人后的方登,作为知识女性,应该理解和凉解妈妈,应该明白,当时情况,当只能选一个能活,“再不说,俩都活不了”时,谁都难选择,而还有妈妈
“两个都得救,都救”那撕心裂肺的哀求。而王登(方登)不是这样从理解到凉解妈妈。在养父(陈道明饰)说服她回唐山寻找亲妈时,她却说:“地震时,我和我弟弟都压在石板下,只能救一个,我妈说,‘救弟弟’这三个字就写在我耳朵边上。”还说:“不是不记得,是忘不掉。”那么,我要问方登:救活的是你的弟弟,你这样记恨妈妈,假设死去的是弟弟,你方登就不记恨妈妈了吗?救活了弟弟而自己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做为常人,应该为此结局而庆幸,做为经过了那场大刼难的唐山人应为能活着而高兴。而做了母亲的方登,仍不理解在自已身上造成的对母亲30多年来的心灵折磨,“我惦记了你们32年,你们怎么都不理我?”“心里碎的像渣儿一样”“守着废墟过日子”的妈妈终于跪在了方登面前,方登才也跪在了妈妈面前。像方登这样心胸狭窄的人还会赴汶川救灾当志愿者? 再如,王登(方登)与研究生男友(陆毅饰)争论是否做人流时,王登说:“我是唐山人,我是坐拉尸车过来的,躺在死去的爸爸旁边。”这些是她拒绝做人流的原因且造成退学的理由?表面看似乎只是有些牵强,但深究这里含有王登宣泄的成份,宣泄她对在唐山大地震中“救弟弟”对她造成伤害的仇恨。总之,方登这个人物给人的印象是“小爱”中掺杂着“仇恨”。她剧中的大部分形象,扭曲了现实,扭曲了生活。
情节多余累赘,也给《唐山大地震》增添了些不成功的成份。王登(方登)的养父陈道明饰)出差,乘三轮车时巧遇为他蹬三轮车的方登的弟弟方达,眼看着断了的情感马上接上了线,但没有发展下去,一闪而过。仅此而己,安排此情节何意?还有,王登(方登)嫁给比她大16岁的外国人,我想也是编剧的一厢情愿吧?
总体感觉电影《唐山大地震》,“当下的感情生活体验较丰富,而过去了的唐山大地震的生活体验不够。”这些优势与不足,都无遮掩地暴露在剧情中。这样就偏离了《唐山大地震》主题。如果说主题是反映创伤弥合的心灵余震过程,岂不是叫张翎的原著《余震》(英文原著《After
Shock》)更贴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