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切记:校园暴力决不是开玩笑(苏德中)

(2016-12-14 16:44:42)
标签:

情感

校园暴力

健康

教育

分类: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不是开玩笑(苏德中)

  

 校园暴力不是开玩笑,当教育者都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玩笑。

  我写这篇回答已经凌晨 3 点,而心中的愤慨却深深压抑着睡意。之前我也回应过有关校园霸凌的问题,但我认为应该再深入说一说这件事,因为这分享可以对一个孩子和家庭有帮助。

   1. 校园霸凌并非冰山一角,每 5 个小孩就有 1 个受害者

   我第一点感到震惊的,是很多人觉得霸凌事件是极少众事件。美国 2016 年教育统计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公布的数据,2016 年有 23.1% 的 12-18 岁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学校或网上遭遇过不同形式的凌霸,又比去年增高了 1.1 个百分比,证明凌霸事件还在不断发酵。

  有人以为只有中学生才有霸凌事件,2014 年美国国会研究服务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指出,美国 5 岁到 12 岁的学生有超过 20% 表示自己曾经被霸凌过,5 个孩子就有 1 个。

  在英国,根据“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的数据资料, 28% 的儿童偶尔被霸凌,15% 的儿童经常被霸凌。 

  2. 家长需要留意孩子,因为超过六成孩子被霸凌后不会告诉他人

我们要重视这组数据:

 2010 年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 Petrosina, Guckenburge, DeVoe,Hanson 的研究报告指出,64% 的孩子被霸凌后,并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有 36% 的孩子在事后选择告诉他人,寻求帮助。

  所以,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是否正在经历校园凌霸。通过对孩子行为变化的观察,家长往往可以察觉一二。

  比如,一向外向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一直成绩优异的孩子成绩突然无故的大幅度下降,一向不乱花钱的孩子突然向你要额外的零花钱,对之前热爱的事物突然失去兴趣,对于这些反常的信号家长们要警觉。

  其他的特征包括:

  身体有不可解释的伤口,淤青

  衣物、饰品、个人物品有损毁

  无原因的头疼,胃痛,或者假装不舒服

  睡眠困难,做恶梦

  不想去学校

  对社交场合恐慌

  感觉无助,或者自信自尊下降

  自我摧残行为,伤害自己

  抑郁,焦虑,害怕,慌张

  3. 说孩子只是闹着玩的,请明白霸凌对孩子的伤害可以有多深

  总觉得孩子小,用“玩笑、恶作剧、淘气”为霸凌者开脱,背后所带来的,即使是长期的,无法泯灭的儿童心理问题。

  霸凌行为,一句话:任何侵略性的,反复的,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的行为,都是霸凌行为。瑞士心理学家 Dan Olweus 在 1970 年的定义,至今仍适用。

  我的愤怒在于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对霸凌的伤害性可以当作是开玩笑——如果你对“童年霸凌伤害会造成长大后心智健康、体能健康与认知健康都呈现贫乏状态”仍然不够震撼,我希望告诉你,霸凌对受害者的影响是生理性的损伤,因为霸凌行为产生的压抑,抑郁,焦虑会对儿童大脑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包括杏仁核过度活跃,海马体变小,纹状体联结减少,奖励刺激反应降低等等。被霸凌的学生比没有被霸凌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头疼和胃痛多出 2 倍。

  4.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霸凌?答案是没有任何孩子应该是容易受霸凌的

  网上有专家分析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霸凌,比如被霸凌者的长相、身体形态、性格、成绩等,但是,我们知道了这些又 so what?

“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暗含了一个很错误逻辑,那就是被霸凌是受凌者本身的问题。而去太多探讨受凌者全是害羞还是内向。

  事实上任何一种性格的孩子都不应该被霸凌,任何一种理由也不能成为其受欺负的理由。

  因此每当霸凌事件发生,关注点不应该放在受凌者的特征。

  当受凌者鼓起勇气向家长或老师告知霸凌问题时,却得到“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这个答案,会严重损耗其对家长及老师的信任。

  同时,这句话给受凌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并改变其自我认知。在将来面对霸凌时,这些受凌者通常会默默承受,甚至认为自己被霸凌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再强调——每当霸凌事件发生,关注点不应该放在受凌者的特征上。而家长,心疼你的孩子吧,不要去怪责他因为什么原因被欺凌。

  5. 霸凌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霸凌。面对霸凌我们应该做什么?

  以下是美国国家犯罪防控协会 (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 将家长如何防御凌霸事件发生和事后应急预案归纳成以下几点:

  教会孩子如何用非暴力手段去处理问题,并且当他们这么做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当孩子在任何一个方面表现好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和表扬,以此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self-esteem)。培养孩子坚持自己信念的自信。

 和孩子做好日常的沟通,积极询问和倾听孩子在学校参与的社交活动,和同学的互动,以及所遇到的问题。

  家长要对校园凌霸持有严肃的态度。很多孩子对于讲出自己遭受凌霸感到尴尬。你也许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去介入和帮助。

  当你看到有任何形式的凌霸行为都要立即制止,尽管当你的孩子是凌霸一方的时候。

  鼓励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不要凌霸你的孩子或者在你的孩子面前凌霸其他人。很多时候在家里受到凌霸的孩子会将这种凌霸行为转移到学校去凌霸其它孩子。当你的孩子看到你打,嘲笑或者八卦别人的时候,他也会模仿你的这些行为。

  支持孩子学校开展的防御校园凌霸项目。如果孩子的学校还没有类似的项目,考虑联合其它家长和老师们一起开展此类项目。

除此之外我还要建议:

  1)不宜在事后采取“淡化事实”的处理法,不要只简单地安慰孩子“这没什么”、“这会让你更坚强”。更绝不能指责被害的一方“懦弱或说胆小”。

  2)让自己的孩子意识到自己“有与同伴平等的能力和权力”,这样的能力不是为了打架欺负人,而是让孩子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要让孩子主动拥有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耐和力量。这是老师家长应该做的。

  3)告诉你孩子没有任何人有权利伤害你,或者让你感到难受,所有不友善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4)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和支持者。要明白寻求父母的帮助,是孩子们感觉到最安全,最放心,最舒服的方法。

  6. 不要鼓励你的孩子回击报复。不要回击报复。不要回击报复。

  不少人支持以暴制暴,有的甚至认为打回去是唯一解决事情的方法,我堅决反对。

  一、这可能会让孩子受到更多伤害,惹上更多麻烦。

  二、我们的目标不报复霸凌者,而是防止霸凌事件再次发生。

  三、回击报复行为让孩子再一次体验霸凌,加深心理创伤。

  四、美国 1990-2000 年间,15 个校园枪击案中,12 个枪击者都在学校曾经被霸凌过,我们不要教育孩子报复!

  五、你不会希望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霸凌者。

  最后,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培养孩子的情商及情绪管理,才是预防问题的根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