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情感 |
分类: 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 |
心身医学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文/健康报记者 吴卫红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024/47096037461935084.jpg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024/3671026098578503713.jpg
心身障碍病人藏在疑难病例中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教授说到:心身疾病病人往往表现出头痛、头晕、胃疼、干呕、飞蚊症、耳鸣、心慌、胸闷、失眠、背痛等躯体化症状。这些病人在神经内科、心内科和消化内科最常见,内分泌、肿瘤科以及眼科和皮肤科等也不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器质性病变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占40%,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可发现异常;因心身疾病或心身障碍就诊人数占近60%,这类人群仅靠生物医学模式无法解决病痛。这些病人还常常有一个明显的“逛医症状”:到处看病,不断挂号,不停询问,不停检查和吃药……不停换医生,他们熟知城中各个科室、大半名医,熟知每一项检查,怀里有成摞的检查单、病历本,成堆的药品……由于久治不愈,常被视为“疑难杂症”。
很多医生不愿碰患者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社会重视不够,患者没当回事,没有就医意愿。二是医护之间缺少对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沟通,医患间也没有有效的沟通形式。三是现有评估工具复杂,评估过程耗时多,也缺少评估流程规范指南路径。四是医生缺乏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过于依赖精神科会诊。
其中,医生不愿识别患者的心理问题是主要原因,比较典型的是,明明知道病人可能有心理问题,却“相逢不相识”——选择视而不见。
心身疾病患者治疗起来非常麻烦。他们常常不能坚持服药,不遵医嘱,病情反复,对医生来说是“拖不起的病人”。由于医疗定价不合理,收费太低,医生没有动力开展心理咨询治疗。比如专家的心理咨询门诊收费区区25元,很多医生干脆配药、转诊、不做了。
掌握心身医学知识也为防医暴
吴爱勤表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每一位医生都要掌握心身医学知识,这不仅是为患者,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人中,有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心理问题者占60%;医暴发生,90%是沟通不到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病,将是当前行医的一大趋势。
患者教育需跳出医疗思路
何裕民认为,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医学,自身改变很重要。时势强于人势,在互联网时代,不改变不行。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大家都应以平视的方式参与,不能俯视,居高临下。医生们要跳开狭隘的医疗思路,想方设法促使病人愿意参与,激发出他们自身内在抗击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