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发病的“扳机效应”
(2016-08-26 17:16:20)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幸福 |
分类: 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建立 |
精神疾病发病的“扳机效应”
下面几组数字直接或间接与年轻人相关,却容易被忽略:一是麦可思对中国部分高校2014级大学新生的研究显示,超七成新生遇到适应性问题,其中超四成新生表示学校没有帮助其缓解过遇到的问题;二是当前中国抑郁症发病率已达到6%,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更是达到3000万人左右,但只有不到10%得到专业救助和治疗;三是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曾和武汉六所高校进行合作,对5972名大学生进行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
显然,以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或多或少地对应着校园内潜在的各种风险。今年两会期间,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议题,也一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看重分数、升学率,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此,福建省妇联婚姻家庭指导中心心理顾问詹锦华认为,“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维护非常重要”。
有人推断,吴某涉嫌弑母,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其遗传了家族精神疾病;有消息称,2013年暑假,吴某曾告诉挚友孟川(化名),觉得大学很压抑,没有能够说话的朋友,想自杀。当时经过开导,他说好多了。而在吴某老家莆田市仙游县,有知情人士透露,吴某的四个姑姑中,多人患有精神疾病:三姑神志有些不正常,两个小姑则有严重的精神病,其中四姑至今住在精神病院,五姑20年前便已是精神病一级残疾,一直需要由老人(吴某的奶奶)照看,只有大姑精神正常。
另一方面,吴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不利于其身心健康,长此以往也有可能因耳濡目染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形成精神障碍。如山东省烟台市网友“惠风和畅”认为:“亲人里有这么多精神病人,意味着他得精神病的概率很大,遇到一些重大打击(他父亲过世),就有可能诱发。”对此,詹锦华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影响更大。“遗传有一定原因,但在共性因子上只占25%左右,75%是靠后天能力的培养,即后天的作用有很大的潜能和空间。”
詹锦华给中国妇女报记者分析了精神疾病“扳机效应”的例子:健康的概念涉及躯体、心理行为、社会能力三个方面,遗传因素虽不能更改,但健康的行为、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阻止或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的发生。“假设父母亲都是重性的精神病患者,那么就像遗传到该孩子身上的一把枪,而该孩子的心理素质又特别差,那就遗传了一颗子弹,但是有枪和子弹不等于就会扣动扳机,只要增强孩子每一次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其维护自身情绪的情商和水平,他每次想扳动枪和子弹的时候都没有扳动,没有按下去,那这种现象就没有发生。”
“不管是校园霸凌现象,还是留守儿童抑或是其他有问题的孩子,如果我们社会更关注每个孩子,父母亲更关注家庭教育,更注重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体验幸福,获得幸福感,能够控制情绪,能够不产生焦虑抑郁,孩子就会朝着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去成长。”詹锦华说。
有报道称,2015年7月11日,吴某曾和母亲因琐事发生口角纠纷。而到底因何发生争执,人们却不得而知。
过去有很多因爱生恨伤害亲人的案例,如温州有个小孩,父母亲叫他做作业,他一怒之下拿起锤子把母亲给敲死了;上海有个去日本留学的孩子,在机场将母亲捅了几刀……分析以往的多起家庭悲剧,詹锦华说,“爱与恨只是一步之遥”,当前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孩子只知道读书,知识面窄小,不懂得做人、做事,最终出现高智商低情商,导致一系列社会惨案等悲剧发生。“家长要不断关注和满足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不同的精神需求,要强化和谐的亲子关系,不断提高素质教育,使孩子的智商与情商达到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