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治疗师詹锦华
心理治疗师詹锦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248
  • 关注人气:3,8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劳碌命是如何养成的(王路)

(2015-02-16 09:33:40)
标签:

佛学

情感

健康

分类: 家事国事天下事

劳碌命是如何养成的

作者:王路

    我有个严重的毛病。看书爱走神。刚看两句,就想到别的事。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在我忙的时候都不会有。而一旦闲下来,要看看书,它们就像洪水一样涌出了。

    佛家的说法,这叫“掉举”。掉举心重的人,生活在饿鬼道,容易堕入无间地狱。他们没福气享受身心无事的状态。江湖摆摊算命的,把这种人叫驿马星,像古代驿站的马匹,来回奔波,永不停歇。俗话叫劳碌命。

    劳碌命和劳碌是两码事。比如在我家,我爸没有我妈劳碌,但他是劳碌命,我妈不是。因为我爸虽然干活不多,但操心多。我妈虽然干活多,但操心不多。我爸经常夜里愁得睡不着觉,我妈不会。

    掉举的人忙起来反而好。这样,就没功夫想乱七八糟的事了。有些互联网公司的总裁,每天要抽出一小时跑步。跑步对他们而言,不是劳碌,而是休息。因为在跑步的时候,可以暂时把别的事放下。

    一旦手头的事处理完。掉举的人就开始无聊。他的狂心停歇不下来,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浮出水面。跟掉举的人在一起生活是很麻烦的,他们容易发脾气。忙起来,很好相处,闲下来,他们就容易发脾气。  

    掉举的人无论地位有多高,多有钱,都不能安享生活的幸福。因为掉举心逼迫他们一刻都不能得闲。哪怕住在郊外,关掉所有通讯工具,焚香烧茶,也不能阻止他心里的许多烦心事。这就是为什么说掉举心重的人受生在饿鬼道,容易堕入无间地狱。

    所谓无间地狱,只是个比喻。是说心没有一刻停歇,轻安,只能永远在烦恼的洪流中打转。无间地狱中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将心从烦恼相上夺走,前一个烦恼刚去,后一个烦恼就来,中间没有片刻的间断,所以叫无间。

    掉举虽有天生的原因,但主要是串习的结果。在成千上万件小事上,养成掉举的习惯。这些小事在生活中极其常见。它总在一个人面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时体现出来,比如看一本晦涩的书,排一支很长的队伍,等一辆许久不来的班车时,会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邮箱,发发微信。

    这些举动有很好的理由:看邮件是怕耽误工作;看朋友圈是关心周围朋友,而且排队的时候看,也算是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但为什么不专门抽出时间处理这些事情,而是非要等到一页空白的PPT、一本晦涩的书摆在面前的时候才想到呢?这么做固然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但这种收获是微不足道的。它背后的潜在危害则很难被察觉,即它让一个人越来越难以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外境,让自己的掉举心增长猛利。这样下去,你可能越来越没有办法读完一本晦涩的书了。而从长远看,坚持读那些自己读不懂的书,面对自己并不舒适的环境,从中得到的经验要远远胜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一些小娱乐。

    前天看一篇采访,萧三匝采访南怀瑾的儿子南一鹏。他弟弟南国熙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做基金工作,南怀瑾电话里问南国熙有没有坚持打坐,南国熙说太忙,没时间。南怀瑾就说:“儿子,你到老了以后,就会知道没有一样东西比打坐重要。”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也不对。重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打坐,而是要有打坐的心。打坐的心并不是老想着打坐,而是在四威仪中保持觉知。四威仪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心不散乱,不失念,不昏沉,不掉举,系在一个所缘境上,就是打坐。读书、吃饭、走路、如厕,时时刻刻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所谓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是指能留意自己的情绪是如何生起和灭伏的比如过马路时,一辆车从水坑轧过,溅你一腿泥水,你随口就会骂:“不长眼睛!”骂的时候,应当留意,自己的愤怒和暴躁正在生起。当你留意到这点,愤怒和暴躁就像潮水那样退去。而当你看到裤腿上的泥水,愤怒和暴躁又会卷土重来。这就是心随境转的行相。

    这种训练,并不能在顷刻间改掉习惯。就像一堵被油烟熏了几年的墙壁,不能靠抹布擦两下就光洁如新。但久而久之,再碰到这种事情,虽然也会有细微的不悦生起,但不会暴怒。到修习纯熟之后,心就不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用禅宗的话说,就成为主人翁了。

    劳碌命并不是生来注定,而是源于不能察觉自身的问题,纵容掉举心猛利增长,最终被它吞噬。

    王路微信公众号:i_wanglu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wanghuan1@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