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一胎政策”扭曲的国民性格(多国丽)

(2015-01-27 16:32:56)
标签:

育儿

健康

情感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建立

被“一胎政策”扭曲的国民性格(多国丽)

多国丽  微信公众号:duoguolibj

当年那些血淋淋的计划生育标语,“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引下来流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等等,这些话语还言犹在耳,转眼间又呼吁起国民生二胎了。

可是已经被“只能生一个”的政策禁锢了几十年的中国人,还有生二胎的欲望吗?数据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生第二个孩子。原因很简单,房价太贵、物价太高、工作压力太大、上又有几位老人需要赡养,这样的状况下没有多少人愿意再生一个。 

而且,从1979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或叫一胎化政策已经全方位地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思想,甚至是国民性格。

得出这个感慨源于前几天关于“13岁女孩逼妈妈流产”所引发的诸多讨论。我以为这种奇葩新闻是个例:44岁的肖女士怀上二胎后,13岁的大女儿不能接受家里新增一个成员,以逃学、拒绝参加中考、离家出走等手段“威胁”父母,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案例居然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是如何痛恨自己弟妹的心情。在一篇被热评的文章里,作者也是百般反对,但父母还是坚持生下了她的弟弟,父母去世后,她选择遗弃了弟弟。她说,“我很庆幸这两套房子在我名下,我也很庆幸没有选择了这个所谓的弟弟。很简单,如果选了他,就毁了我自己的一生。我当了一辈子的独生子女,要我在二十多岁应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像封建社会长姐一样含辛茹苦带大一个弟弟,抱歉我做不到。” 

此篇文章很多评论,痛恨弟妹的原因无外乎这几个:1、多了一个人跟自己争财产;2、多了一个人跟自己分父母的爱;3、必须照顾弟妹,给自己增添负担;4、越发造成家中的经济负担。 

本该自然生发的亲情居然扭曲到了这个地步,因为我想起了我弟弟,我是多么爱那个比我小11岁的小男孩。小时候太孤单,看到邻居总是有两个小孩一起出来玩,于是我也经常求我的父母给我生个弟妹。求了很久很久,他终于出生了,至今还记得我晚上放学后第一次在医院见到他的情景,看着那个皱巴巴、红通通的柔软小生命,我一下子就爱上他了。 

在今后的很多年里,我为他做过什么呢:洗尿布、洗澡、拉屎拉一地还得擦地擦屁股、父母不在的时候抱着他哄他睡觉、念书给他听、教他写字、接他上学放学、他打针哇哇乱哭的时候去买葡萄给他吃、他被毛毛虫蜇了一身包的时候心急火燎地带他去诊所。这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年两年,也没觉得辛苦,就觉得自然而然,他是我弟弟,这是我应该做的。所谓“长姐如母”,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 

我以为,全天下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关系都应该是这样的的,但最近的“女孩逼妈妈流产”的新闻以及诸多网友的控诉实在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探究这种思想的根源,我认为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如果子女极度自私,那说明父母的教育一定出了问题,父母要么太溺爱独生子女,要么生了二胎后太溺爱弟妹而冷落了老大。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往往没有教给孩子什么是“正常的爱”,没有教给孩子仁爱、尊重、平等、宽容等非常重要的人生关键词。 

    第二,从几个案例我总结出一个共同点,有了弟妹却造成关系不睦的家庭,大多是家庭经济情况不佳。本来嘛,家庭资源就少,生活过得紧紧巴巴,还要把有限的资源分给他人,如果父母再偏心,好吃的好玩的都紧着小的,老大心中肯定是有怨气的。 

第三,中国的“一胎政策”难辞其咎。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全方位地影响到中国人,尤其是深刻影响已经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独生子女们。这几十年来,所有的中国人,特别是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人们,都是在国家“只生一个,再生违法”宣传下成长的,只生一个且“父母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的思维根深蒂固,生命里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其他人的生活状态是伴随着大多数从出生到现在的。这个政策带来的后果其实不仅仅是人口红利较少,更要命地是造成了一代人心态的自私,没有学会分享爱的能力。 

所以,现在放开二胎,宣传大家都来再生个孩子,我想,用了三十年时间形成的观念,要让中国人再形成自然而然地生二胎的意识,恐怕也得用三十年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国家政策出台要谨慎,其原因就在这里。

多国丽:媒体人,某国际时政类杂志编辑,致力于时政写作,不一样的视角阐释社会变迁、人生悲喜。欢迎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duoguolibj,或是在新浪微博搜索“多家大小姐”也可以找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