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啃书本的教育还能走多远 书虫
(2015-01-16 16:59:26)
标签:
教育健康情感文化 |
分类: 校园暴力 |
死啃书本的教育还能走多远
归根结底,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终极目标。把庞大系统的育人工程简化为单纯的文化知识学习,为了考试分数而教书,为了升学成绩而读书,从而把生活爱好与兴趣、人生理想与道德、成家立业与报效国家的志向被淡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的确与我们的教育方针相背离,也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
面对日趋激烈的考场竞争,学生家长普遍有个愿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便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将来获取称心的工作和美好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他们不惜倾囊而出给学生选择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名校。学校被迫在智力教育上多下功夫,整天禁锢学生死啃书本,引领学生在书山题海里苦战,以便使更多的学生考上重点(名牌)学校,提升学校的办学信誉和社会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里,即使学校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只能是嘴上说说做表面文章而已,不能也不敢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教材学习以外的地方,一旦学生考试成绩整体下降,家长的唾沫就能够把学校和老师淹没。
迫于社会方方面面的评判和舆论重压,教育被各种社会功利锁绑架,学校只能放弃各种社会实践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把全部精力和时间耗在啃书本上,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素质教育名存实亡,应试教育暗流涌动,各种违规违背教育方针的做法不断出现:周末和假期“地下补习班”屡禁不止,各种特长辅导班和校外托管班“学屋”如雨后春笋,教师有偿家教成为常态。家长对此又爱又恨,一边慷慨解囊寻觅名师辅导班,一边咒骂老师学校黑心办辅导班。学校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或暗中支持这种校外补课活动,甚至某些校长还鼓励怂恿班主任,以班为单位集体在校外租房进行假日补课,个中原委,路人皆知。
只剩下死啃书本的教育,必然把学生变成只会解题不会探索发现问题的学习机器,必然桎梏学生的快乐天性和人生理想。沉重的课业负担封闭了学生的视野,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能力,戕害了学生的健康体魄,消沉了学生“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现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戴眼镜的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未老先衰,弯腰驼背暮气沉沉;还有不少人沦落到自私猥琐的地步:一点小挫折就跳楼自杀,为一己之利就杀害同学,甚至残忍弑母。
教育存在于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之中,教育就是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讲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改变死啃书本追求卷面成绩的畸形状况,就会扼杀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崇高理想的激情,毁掉他们立志报国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育先圣孔老夫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话,这句话所隐含的深刻道理,在今天已经超越“说话和写作”的范畴,对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教育(尤其是学校的办学)无“文采”——缺失兴趣爱好的培养,放弃理想志愿的引导,违背教育规律和宗旨,就会迷失前行的目标和方向,失去它鲜活的生命力,逐渐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