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识佛教吗
(2015-01-15 13:19:41)
标签:
佛学健康情感 |
分类: 悟透人生的光明与黑暗 |
您认识佛教吗
——本书献给希望去除烦恼的人们
玛欣德尊者 编译
序言
佛教坚持传承和保守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张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发挥和改变,因此也有人将之称为“根本佛教”或者“原始佛法”。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
佛教,巴利语为Buddha-sàsana。
Buddha即佛陀,这是古印度语的音译,现在读音近似为“布特”,意思是觉者,即觉悟了世间、人生真理的人。sàsana意思是教导、教法、教诲。因此,“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导,或者说是觉悟者的教导。
第一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佛陀觉悟了什么?
佛陀觉悟了法!
什么是法?
法,巴利语dhamma,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ariyasacca)。圣,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的;谛,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1.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2.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3.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4.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佛陀的意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够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
第二节、佛教的实质
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也可以称为“佛法”。然而,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
1.佛陀(Buddha)——觉悟者;
2.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
3.僧团(Saï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
“并非用香、花等来对如来表示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若弟子们能够依法次第地修行,遵循法正当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如来,这才是至上的敬奉!”
佛陀的教法强调的是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智慧和觉悟不是靠向他人祈求乞怜得来的,断除烦恼更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
正如《法句》第165偈说:
“作恶确实由自己,污染也是由自己;
自己才能不作恶,自己才能得清净;
清不清净靠自己,没人能清净他人。”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一节、苦圣谛
苦,在这里特指生命现象。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禅修论著叫做《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该论解释说:苦,巴利语为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无的)构成。因为生命是许多祸害的依处,亦即是说有了生命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圆满,所以说是下劣。同时,生命在根本上并不存在那些愚痴的人们所执着的恒常、清净、快乐、自我的本质,所以说是空无。因为下劣和空无,所以称为“苦”。
第二节、生命的构成
佛教把构成生命的因素分为五类,称为五蕴:
1.色——物质身体;
2.受——苦、乐等的感受;
3.想——辨认、记忆作用;
4.行——意志或各种心理作用;
5.识——识别、认知。
我们这个具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躯干、四肢的身体称为“色蕴”或“色法”。
色,巴利语råpa,源于动词ruppati,意为变坏、破坏、压迫、逼迫。所以佛陀说:以变坏故,称为色。即是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变坏的本质,叫做色法。
除了称为色蕴的物质现象以外,受、想、行、识四种心理现象合称为“名蕴”或“名法”。名,在这里的意思并非指名字或名称,而是对一切心理现象的统称。
名,巴利语nàma,源于动词词根√nam,意为朝向,倾向。因为能朝向目标以识知它,或者能导致朝向目标,所以称为名。
根据佛教,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必须有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同时,这些名法并非只是单独地出现的,它们一产生则成组成组地产生,并且各自对目标执行其各别的作用。比如说“看”的动作,就包含了8个名法在同时参与执行作用。
名法又可以分为两类——心和心所
心 (citta)——识知目标的心理活动。
心所 (cetasika)——伴随着心一起产生并能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的各种心理作用,例如感受、想、思、作意、喜悦等等。
生灭变易是万物的本质,这即是“无常”(anicca)。
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称为“苦”(dukkha)。
世间万物只是生灭变易的一个过程,其中根本就不存在自由自主的实质或本体,即不存在所谓的“我”、“灵魂”、“大我”等,这称为“无我”(anatta)。
“无常、苦、无我”即是生命的真相,是世间的本质。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一节、生命之因
所谓的生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轮回”(saüsàra)或“生死轮回”。导致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作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道德上称为“业”(kamma,行为,造作)。善的行为称为善业,坏的行为称为不善业或恶业。当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vipàka)。
第二节、什么是烦恼
烦恼,巴利语kilesa,源自“使污染”(kileseti)一词。能使众生的心与身污染故,称为“烦恼”。也即是说:能污染身心的心理因素,或处于污秽、堕落状态的心,叫做烦恼。
烦恼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负面心理因素,它们都是不善的,因为这些心理因素在精神上是不健全的,在道德上是应受谴责的,在果报上最终是会导致痛苦的。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有哪些烦恼呢?贪婪、渴求、执着、痴迷、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等,都是烦恼。
大家有没有这些烦恼呢?哪一样是自己从来都不曾有过的呢?
1.贪(lobha)——贪爱目标。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贪。从极强的贪婪、痴迷、渴求,到极微细的喜爱、追求,都属于贪。
2.嗔(dosa)——厌恶目标。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反感。从极强的暴怒、凶狠、残酷、仇恨,到极微细的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3.痴(moha)——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第四节、烦恼的产生
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有个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活,就是心不断地认知不同目标的过程,或者是心跟外在世界不断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
1.眼识看的是颜色;
2.耳识听的是声音;
3.鼻识嗅的是气味;
4.舌识尝的是味道;
5.身识触的是触觉;
6.意识思维的是法所缘(各种现象)。
所谓的烦恼,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
第五节、烦恼的表现
当烦恼产生时,会通过三种门(管道)呈现出来:
1. 身体的行动——身门;
2. 口头的语言——语门;
3.
内心的意念——意门。
经由身门、语门和意门的造作,我们称为业。如此,有三种业:
1. 身体行动的造作——身业;
2. 口头语言的造作——语业;
3. 内心意念的造作——意业。
违犯性烦恼表现为身恶业或语恶业;困扰性烦恼表现为意恶业。潜伏性烦恼是还没有表现为身语意恶业的潜在性隐患。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一节、培育戒定慧
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
是培育!
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1. 远离杀生;
2. 远离不与取(偷盗);
3. 远离欲邪行(邪淫);
4. 远离虚妄语;
5. 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
第三节、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
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kammaññ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一节、入出息念
第二节、散播慈爱
第三节、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当一个人沉迷外境时,他的心很可能处于迷惑的状态——追逐外境、患得患失。将心抽离外境,这就是觉醒;当你清楚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时,这就是正念正知。
第四节、调心的意义
佛教的所有训练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调心。
古代的圣者们将佛陀一生中所教导的法义汇编为五部:篇幅长的经文编集为《长部》,篇幅中等的经文编集为《中部》,按内容分类的经文编集为《相应部》,与数字有关的经文编集为《增支部》,其余的诗偈、论文、故事类则汇编为《小部》。这五部就是佛经的总汇,称为《经藏》。
大吉祥经
1. 远离愚人,
2. 亲近智者,
3. 尊敬值得尊敬者,
4. 择地而居,
5. 过去曾经修福行善,
6. 自立正志愿,
7. 博学多闻,
8. 技术精湛,
9. 善学于律仪,
10. 言谈皆善语,
11. 孝顺父母亲,
12. 爱护妻子、儿女,
13. 工作有条不紊,
14. 布施,
15. 法行,
16. 接济亲族,
17. 行为无过失,
18. 不作恶事,
19. 远离恶事,
20. 不服用烟酒等麻醉品,
21. 不放逸地修行,
22. 恭敬,
23. 谦虚,
24. 知足,
25. 感恩,
26. 适时听闻佛法,
27. 忍耐,
28. 柔顺,
29. 谒见诸出家众,
30. 适时讨论佛法,
31. 热忱,
32. 梵行:过清净的生活,
33. 如实知见四圣谛,
34. 证悟涅槃,
35. 接触世间法时心不动摇,
36. 无忧虑,
37. 无污染,
38. 内心安宁。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德林给孤独园。
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世尊说:]
“不亲近愚人,
应亲近智者,
敬奉可敬者,
此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
往昔曾修福,
自立正志愿,
此为最吉祥。
善学于律仪,
所说皆善语,
此为最吉祥。
爱护妻与子,
工作不混乱,
此为最吉祥。
接济诸亲族,
行为无过失,
此为最吉祥。
远离.离恶事,
自制不饮酒,
于法不放逸,
此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虚,
知足与感恩,
适时听闻法,
此为最吉祥。
得见诸沙门,
适时讨论法,
此为最吉祥。
热忱与梵行,
彻见诸圣谛,
证悟于涅槃,
此为最吉祥。
心毫不动摇,
无愁.无染.安,
此为最吉祥。
依此实行后,
各处无能胜,
一切处平安,
是其最吉祥!”
南传佛教坚持三个原则:1.非佛所说不添加;2.佛陀所说不删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传佛教认为:作为佛陀的弟子,有义务让佛法纯正无杂地传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间,让未来的有缘众生也能学习和实践纯正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