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让人感到学习的快乐
(2014-10-10 13:27:12)
标签:
情感文化健康 |
分类: 校园暴力 |
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让人感到学习的快乐
蔡正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611cd0102v2jx.html
千龙网的《读书无用:我们无法忍受的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写道,随着就业形势日趋紧张,新一波“读书无用论”有蔓延之势。从最新的成都父亲拒绝供女儿上大学事件,到之前媒体报道的“12岁男孩当婚礼主持人,母亲说只要有丰厚的收入,学习怎么样不重要”,再到“妈妈逼女儿休学参加红楼梦选秀,自称演丫鬟都值”之类的新闻,都是这一心态的表现。作者指出,“读书无用”从“荒谬”走向“讨论”走向“践行”,是社会犬儒主义的胜利。作者最后点题,把“读书无用”拿来讨论,是我们社会的丑。有人甚至认为,要么不读书,要么读名校,更是对读书本身的曲解。
读到光明网的头条——《找寻我们非读大学不可的理由》,文中说出了读大学的理由,大学最早的学科是医学、神学,文学和法学,大学一开始就是呵护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锻造人的灵魂,让我们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趋于卓越,灵魂走向高贵的场所。
读大学就是识读大师。在大学里,课堂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聆听与对话、探讨与辩论,这是知识生活的基本形式。但大学不只是课堂,更是“视野、志同道合的友谊和图书馆的书籍”。大学作为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三重生活,一是个人生活,主题词是青春,彰显青春的关键词是健康、友谊、爱情;二是学习生活,主题词是学问,追求学问的关键是知识、智慧与创造;三是社会生活,主题词是责任,扩展责任的关键词是视野、情怀与担当。
如此陈述一气呵成,有理有据,实在是让人口服心服,叫人称赞。
对于我来说,读大学已经是陈年往事,就是对于儿子来说,也已大学毕业几年了。儿子大学毕业几年还是漂浮不定,一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周边感到满足的同学同事邻居的孩子几乎清一色的进了银行金融系统,有诱人的工资待遇,还有少数考上公务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找到好工作的,当然是凭实力通过考试关,但还有一点也是不可少的,就是拼爹拼关系。
大学毕业几年后只有两三千元的工资待遇,只能保一个基本的生活,甚至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需要继续啃老,前途未卜,基本生活不保,将来还要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可想而知。大学生不应该物化异化,但是首先应该有基本物质保证生活,“钱不是万能,但无钱万万不能”。身心再健康精神再高尚灵魂再高贵,都是无益的。笔者深感社会存在许多不公平,分配不公,差距太大,投机太多,制度还不够健全,或者有了制度,但执行起来还有不少偏差。还有就是就业岗位僧多粥少,比较好的岗位更是凤毛麟角。得到一个好的岗位不亚于彩票中奖。不少三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孑然一人,他们不是不想成家,而是条件不允许。等到事业小成,再来考虑个人的大事,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有人说,需要大学毕业摸爬滚打,我们难道要为众多的大学毕业生设置重重障碍?刁难他们?人生苦短,我们需要社会给年轻一代以轻松的环境。
读大学有读大学的理由,正如文中所说,读大学可以使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趋于卓越,灵魂更加高贵。大学能让一个人学到很多知识和将来从业的本领,享用一辈子。大学是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可是,我同样也能找到不读大学的理由,时代的发展,有围墙的大学和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室里教授可以传授知识,网络同样传授知识。书本知识重要,实践技能同样重要。比尔·盖茨考入哈佛,一年后就选择退学,在他看来大学并不适合他。其实我们的大学给予学生的并不一定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并不一定学生是想要得到的。并不需要千军万马都去挤大学,大学是个人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志趣爱好作出判断。如同商品,未必都要去选同一款式的金银首饰。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行的教育制度,人们的教育理念在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困扰着我们的学生,教育围绕着考试围绕着升学率展开,从幼儿园出发,目标瞄准的是大学,“大学”桎梏学生手脚,始终束缚着学生,将莘莘学子折磨得死去活来,部分学生一旦“大学”目标达成,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于是偃旗息鼓,“大学”在他们看来失去了其丰富的内涵,失去了应该发挥得作用,变成了一个空壳。
我不是贬低大学作用,更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读大学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实现的目标,读大学固然好,不读大学也照样可以生活很好工作很好,不要为考不上大学或者理想的大学耿耿于怀,不要错误的认为,与大学失之交臂就认为人生黯然失色。教育要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学习的快感,享受到读书这个天伦之乐。读大学和不读大学同样快乐,榜上有名和无名,脚下都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