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王宏甲

(2014-06-03 11:37:17)
标签:

笨蛋

每个人

健康

王宏甲

教育

分类: 教育大环境及教师健康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王宏甲 

 

   我还注意到别人的三岁的孩子,拿着爷爷的眼镜惊奇地问:“爷爷,这眼镜放在您眼睛上,您就看清楚了;放在我眼睛上,我怎么就看不见了呢?”

   “小傻瓜,爷爷用的是老花镜,你怎么能看清呢?”

   孙子皱起了眉头,感到困惑。

   爷爷进一步告诉孙子:“我告诉你吧,爷爷用的是老花镜,你妈妈用的是近视镜,你舅舅用的是墨镜。懂了吗?”

   孙子仍然困惑。

   可以说,爷爷告诉孙子的是有关眼镜的“知识”,并没有回答孙子好奇的发问。孙子那个发问,是个探究性问题。

   每个孩子都会探究。

   我记起我的孩子还是婴儿时,他会被录音机突然响起的歌声吸引,停止啼哭,转而去寻找那声音。他还会对气味挺敏锐,当他被某种香味吸引而转过头来,眼睛里就在发问:这是什么?而且,这正是他面对陌生世界不断发出追问的黄金季节。所谓“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对童年状态的描述。

   成长中的娃娃,最需要呵护他的好奇心。可惜很多父母没有洞悉孩子的探究需求,没抓住机会助其发展,往往是用“知识”把他的探求打上句号,这无异于用知识去填塞孩子天赋的探究通道。把探究的孔窍堵了,就很难“开窍”了。

   孩子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有很多是父母、爷爷答不出来的。答不出来并不要紧,可以和孩子一起惊奇。我们确实需要和孩子一起惊奇,甚至需要反省自己为什么已经不会发现孩子能发现的那么多奇妙问题。你应该表示真正的赞叹,孩子将因为你的赞叹而非常快乐!因为他发现了,你们大人竟然也有不懂的问题。他会受到非凡的鼓励,这无需你鼓励。你不懂,就是对他的鼓励,他将继续好奇,继续探究。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用他天赋的头脑在探究。

   事实上,哲学家也不是一切问题都能探出个究竟。当人们赞扬苏格拉底是智者时,苏格拉底纠正说,我不是智者,我只是爱智者。这个“爱”,就是好奇,是乐趣,是探究。

   好奇起于惊讶,导致探究,开启智慧之门。

   最经典的哲学命题就是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个人的成长,其实是靠着“不知”的指引,不断发出好奇的追问,并一直保持着不倦的好奇心,这就是哲学家的心态。

   每个孩子都问过:我从哪里来?许多母亲回答:捡来的。

   这会让孩子伤心。尽管很多母亲没有察觉到孩子的伤心。

   每个人从婴年到少年,都是好发疑问、喜爱探究的黄金岁月。父母是第一个呵护孩子探究天性、为孩子的探究才华喝彩的人,但也可能是第一个伤害孩子探究天性的人。

   每个孩子,不仅精神在探求,行动也在探索。

   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最能体现他在探索,那时他不仅用脚还用手,更用头脑琢磨在哪儿落脚才稳。

   我记得,我的孩子学会走路那天,正是我妹结婚的日子。那天我们谁也没时间顾他,他自己从房间里摸着墙壁走出来,到了院子……我们发现他时,看到他身上脸上都是尘土,但是他自己蹒跚走来了,走几步又摔倒,爬起来,接着走,笑声朗朗地响,一种从未有过的高兴从他脸上、四肢、全身散发出来,我们全都被他的高兴感染了。

   孩子上学后,老师也常像那位爷爷,用知识,用灌输方式,堵塞了孩子的探究乐趣。中国小学一年级课程,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加上家长给孩子增加的难度,中国一年级学生承受的学习难度无疑是世界之最。

   探究是与自主性、独立思考是相生相伴的。

   探究的乐趣受损,自主性与独立思考也受损。渐渐,自主性就变成了依赖性。探究就会离“我”远去而逐渐消失。

   童年生活中的探究状态被限制、被扼杀,以至没有发育起来,像患了小儿麻痹症那样萎缩,就无异于思维的残疾,对一生的影响将深远而严重。读到小学、中学,心智难以开放,学习就成为很大的困难。

   “厌学”一词,就在我们这个祖祖辈辈都重视教育、羡慕读书、渴望读书的民族出现了。“厌学”现象意味着,大量学生未能使求知成为人生乐趣,读书竟成为他们成长中漫长的苦役。

   为什么孩子在童年时有海阔天空,有异想天开,长大了非但没有,做个梦也常是恐怖的。这时,不仅少年哲学家不复存在,我们甚至开始对孩子使用“笨蛋”这样的词,有几人认真想过:哲学家是怎么变成笨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